許多問題令人困惑,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美國的教育體係、政府法規以及社會影響,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罷了,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美國教育,其結論當然也就相差甚多。
海雯考入哈佛大學並不意味著她整個人生取得成功,用中國人的話說“大話別說早了”、“黃瓜還長蒂蒂呢”,但我還是難以抑製心中的激動,我想到了許多許多。
借海雯的東風,我從2005年開始在美國的《新世界時報》等中文報紙上發表文章,介紹培養海雯的一些經驗和方法,以及介紹海雯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和人生設計等,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此基礎上,遂產生了寫書的念頭,想全麵而精當地向同胞兄妹們介紹東西方文化結合的培養經驗和學習方法。
當然,本書還可能扯上一些與教育不太相關的話題,用意是讓大家從教育入手去思考一些社會問題,我認為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要為社會服務,而不是僅僅為了高考。教育培養出人才,既要被社會承認,也要為社會服務,還要從社會得到回報,從中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和人生價值。
從理論上講,隻要教會了小孩認字,他們就可以靠自學得到所有的知識。不論是哈佛、麻省,還是北大、清華,他們所學的教科書我想其他人也能弄到,並沒什麼真傳秘籍,重要的是眼界、精神、理念和思維方式等等東西,而不是名校幾年會比別處多灌入幾桶知識。
我女兒畢竟隻是即將踏入哈佛校門的學生,離成功還相距甚遠。今天,幾乎在所有美國名牌大學裏,都不難看到中國學生的影子。不過,能進入像哈佛這樣一所頂尖的大學,還是許多人的夢想。
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一樣能進入哈佛這樣的世界一流高等學府,我不敢說有什麼經驗。
雖說每年都有不少中國小孩能上美國第一流大學,上哈佛並不是什麼稀奇事,但作為父母此時總是感到十分興奮。我們的確有夢想成真的感覺,就像醜小鴨一夜間成了小天鵝。不過我想是醜小鴨還是小天鵝並不重要,昨天是海雯,今天還是海雯,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而已。海雯既不是“西屋”或“英特爾”科學獎獲得者,也沒有參加過什麼“奧賽”;既不是私立貴族學校包裝出來的,也沒有參加什麼特別補習而受益於高人指點。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傳奇故事,她基本是靠自己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步入哈佛的。
有時,我也覺得我這個家長當得不夠稱職。在她初中畢業典禮大會上,她是學校最優秀的畢業生,在鮮花、獎狀、掌聲和校長對她和她家長的祝賀聲中,卻不見我們出席。在所有老美家長為他們子女驕傲的時候,她感到了孤獨。海雯一個人回到家裏,打電話給中國大陸的奶奶,電話中她痛哭一場,她知道奶奶從小就最疼愛她。
海雯是獲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的,2004年12月14日獲得通知,真正到哈佛上課還要2005年9月,但我們心裏踏實多了。但也有不好的方麵,雖然提前錄取不像提早決定那樣別無選擇,但已經失去再報考其他大學的動力了。原來計劃聖誕新年假期還要多報幾個大學,現在已不想了,因為報考一所大學除了要填寫申請表外,還要回答問題,寫作文等。除了史丹佛大學和馬裏蘭州立大學的報名期限在哈佛錄取通知之前,已經寄出申請資料外,其他大學就不再申請了。原來每天都挺緊張的,而這個聖誕節卻顯得輕鬆多了。
我說高考得滿分,錄取哈佛大學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以後的路還長著呢!該做什麼還是要去做什麼。中國曆史上民間常把狀元寫入小說、戲劇中,把考試狀元視為英雄一樣,其實什麼也不是,當你對人類、對社會還沒有做出什麼傑出貢獻的時候,根本談不上什麼英雄或什麼傑出人才。
就是就讀了哈佛,在學業方麵也會麵臨挑戰。海雯考入哈佛大學,僅僅才是人生的開始,今後的路還長著呢!但她畢竟有了良好的人生開端,這對她的一生是吹響了成功信心的號角。
再強調一下,本書隻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長曆程為線索,介紹培養海雯的一些經驗和方法,介紹海雯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和人生設計,以點帶麵,拋磚引玉,並以我的所見所感為視野,介紹美國的家庭和中小學教育,以及美國的教育體係、教育政策,教學、考試、評估學生的方法和道理等。這些都集中體現了美國的文化意識。希望每位父母、學生和教育界人士在閱讀本書後對中美文化、教育及思維上的差異有相對比較全麵的認識,能開闊一些視野,從中受到啟發,並結合中國教育、文化的實際情況,取長補短,把東西方文化結合起來,用於培養中國的孩子,培養更多更好的末來世界先進的高素質人才,使我們中華民族永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本書不是強調采取什麼方法獲得高分,也不是強調采取什麼方法上名牌大學,因為這些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關鍵是如何培養學生成為將來為社會、為人類能做出更大貢獻的人才。
我再次申明,本書隻希望您受到啟迪並寓教於孩子,不希望您照搬而硬用於孩子,如果真能如此,那麼,您就真正掌握了具有東西方文化結合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方法了。我想我也已達到了寫這本書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