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物窮理”的認識論
高攀龍繼承了程、朱“格物窮理”說,提出“學必由格物而入”(同上卷一)、“聖學正脈,隻以窮理為先”(同上卷五)的觀點。由此,他對《大學》的“格物致知”說作了發揮。
首先,他認為格物的對象很廣,天地萬物都是物,日常“動念”都是格他把《大學》等皆看作是“格物窮理”的經典:
天地間觸目皆物,日用間動念皆格。一部《大學》皆格物也,六經皆格物也。《孟子》七篇更作《大學》注疏。何者?以皆窮至其極,見天理真麵目也。(同上卷九其次,高攀龍的格物說,主要在於求取“至善”,即封建道德的根本原則,而不在於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他說:
《大學》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三句。一句少不得,如此方是聖人之學。(《東林書院誌》卷六《東林論學語》下先生(指高攀龍)曰:“天理與明德何異?”彥文(高之弟子)曰:“天理雲者,是天然一定之理。明德雲者,是明此天理。天理即明德,明德即天理,本無異也。”先生曰:“明德才是我之天理。”(同上卷五《東林論學語》上或問曰:《大學》並列三綱而歸重知止(善),何也?三綱非三事,一明明德而已。明明德者,明吾之明德也;新民者,明民之明德也;止至善者,明德之極至處也。然不知止(善),德不可得而明,民不可得而新。何者?善即天理,至善即天理之至精至粹、無纖芥夾雜處也。不見天理之至,便有人欲之混,明德、新民總無是處,故要在知止(善)也。
(《高子遺書》卷三《經解》
可見,高攀龍是以“性即理、理即善”的觀點來論述《大學》三綱領的。他認為“明德”即“我之天理”;“新民”即“明民之明德”,也就是“明民之天理”;“知止(善)”,即達到“天理之至精至粹、無纖芥夾雜處。”一句話,就是明天理而達到所謂“至善”的“天理之極至處”。
所以,他強調《大學》“三綱非三事,一明明德而已”,“而歸重知止(善)”。高攀龍之所以強調“止至善”,除了他以上所述,是由於“至善”是“天理之至精至粹、無纖芥夾雜處”,“不見天理之至,便有人欲之混”的根本原因外,還因為隻有明天理之“至善”處,才可排除佛教和霸王之道的攙入。
他還認為“格物窮理”的最終目的,就是達到天理之“至善”。他一再強調:
何謂格物?曰:程、朱之言至矣。所謂窮至事物至理者,窮究到極處,即本之所在也,即至善之所在也。(同上竊以自孔子而來,欲尋其緒,多必由《大學》以明明德為主,以格物為先。格物者窮究到天理極至處,即至善也。
(同上卷八《答方本庵》
《大學》在明、新、止。格物者,格知明新之至善處也。
(同上卷九高攀龍強調所謂“至善”,從抽象的精神本體“天理”,具體化為人的道德倫理。因此,可以說,高攀龍的格物說,即是其“窮理為先”
的認識論。在本體論上,則是求得對天地萬物的本原——“天理”的認識;在人性論上,則是複“天命之性”的“天理”之善,而除盡“氣質之性”的“人欲”之惡;在道德倫理觀上,則是求取“至善”的封建道德(仁、義、禮、智)的根本原則。所以他的“窮理為先”的認識論,又是與其人性論和道德觀緊相結合的。這正是宋明理學的特點。
再次,高攀龍強調窮理功夫的重要他說:
《大學》之旨,明德、新民要止至善。止至善者,一篇主意也,其下皆止至善工夫。(同上卷八《與涇陽論知本》
《大學》在明、新、止。格物者,格知明新之至善處也。
故身、心、意、知、家、國、天下,皆明、新、止之物也。誠、正、修、齊、治、平皆明、新、止之格也。(同上卷九《王儀寰先生格物說小序》
認為《大學》所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天平下,皆是“止至善”的功夫。他提倡本體與功夫並重,斷言“不識本體皆差工夫”,“不做工夫皆假本體”(同上卷八下《與薛用章》一)。他反對某些儒者“以易簡廢工夫”的做法,認為“若以易簡為心,便入異端去矣!”(同上《與逯確齋》
(二)“致知格物”說的批評
高攀龍係統地批評了王守仁的“格物致知”說。他為此寫了《陽明說辨》等文。
首先,他指出王守仁對《大學》“格物”說的解釋,是用“正心”、“誠意”來代替“格物”,這和《大學》以三綱為本體(“主意”)。八目為功夫的宗旨相違背他說:
陽明格物,卻是誠意正心事矣,非格物也。(《東林書院誌》卷六《東林論學語》下至於說格物,曰:“極力致其良知於事事物物之間,使事物各得其正。”又曰:“為善去惡是格物。”夫事物各得其正,乃物格而非格物也。為善去惡乃誠意而非格物也。又以誠意為主意,格致為工夫。《大學》固以三綱為主意,八目為工夫矣。試舉王先生古本序一繹之,其於文義合耶?
否耶?(《高子遺書》卷三《經解》
他認為“陽明之說《大學》也,吾惑之”,並且讚同羅欽順和顧憲成對王守仁“格物”說的批評,即“整庵羅氏所謂左籠右罩,以重為誠意、正心之累。顧(憲成)氏所謂顛倒重複,謂之陽明之《大學》可矣!”(同上《陽明說辨》二高攀龍指出隻重本體(主意)而摒棄功夫的危害,認為這是朱(熹)、王(陽明)之學的“實”與“虛”、“心即性”還是“心非性”的分界線,也是儒、佛分歧之所在。他說:
陽明於朱子格物,若未嚐涉其藩焉,其致良知乃明明德也。然而不本於格物,遂認明德為無善無惡。故明明德一也,由格物而入者,其學實,其明也是。心非性。心性豈有二哉?則從入者有毫厘之辨也。(同上卷八下二先生(指陸、王)學問俱是從致知入。聖學須從格物入。致知不在格物,虛靈知覺雖妙,不察於天理之精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