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教育和主體性教學都強調以人為本,主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潛能的發揮。人本主義教育衝破傳統教育模式和現存教育製度的束縛,以激發人的天然學習傾向為出發點,把尊重人的個性發展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促進了當代教育改革運動的發展,對我國實施主體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人本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反對行為主義傾向的心理學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和羅傑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把他們的理論觀點擴展到教育教學領域,形成了獨具風格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深刻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對我國實施主體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人本主義教育
1.人本主義教育的內涵
人本主義教育,這是一個涉及多門學科和諸多社會領域的概念。作為當代主流性的社會思潮,它廣泛存在於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
國內學術界目前對什麼是人本主義存在著不同看法。從最基本的意義上說,它首先是一個哲學概念。哲學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對其他各門具體社會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哲學中的人本主義泛指一切從人本身出發來研究人的本質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理論。人本主義、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等具有許多共同的立意點和內涵屬性,在理論與實踐上有著許多共同的認同點,但區別卻也是非常鮮明的。
在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學者受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提出過各種人本主義教育學說。
如同人本主義哲學具有古典與現代之分一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也有古典與現代之別。
古典人本主義教育的源頭,在西方最早可溯至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教育思想,經文藝複興以後,從17世紀的誇美紐斯到18世紀的盧梭、狄德羅再到康德、費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齊和赫爾巴特,古典人本主義教育完成了終結,達到了頂峰。在這些教育家看來,人具有潛在的善性,應該設計一種理想的社會,通過教育使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
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不像古典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那樣脈絡清晰。它是一個包括眾多教育流派的龐雜體係。從廣義上說,進步主義、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存在主義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類學、法蘭克福學派和以馬斯洛、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等都可以貼上現代人本主義教育的標簽。從狹義上說,現代人本主義教育特指20世紀60~70年代盛行於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想。它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直接影響和作用下形成的。這一教育思潮,強調人的潛能的發展和自我實現,主張教育是為了培養心理健康、具有創造性的人,並使每個學生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狀態。本文欲將這種狹義上的現代人本主義教育同我國的素質教育作一比較分析,以期深化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和理解。
2.素質教育辨析
素質教育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日益得到廣泛認同的一種教育思潮。同人本主義教育思潮一樣,素質教育思潮也並非一個體係嚴密的學派,甚至究竟什麼是素質教育也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它是相對於應試教育而言的,是人們從人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的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它意在充分開發個體的潛能使其得到發展和優化,全麵塑造學生的各種優良品質,提高個體的整體素質水平,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3.對素質教育觀的整合性認同
從人本主義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內涵可以看出,這兩種教育思潮存在許多融合之處。
(1)強調個體潛能的開發
人的潛能問題,早在20世紀初就受到關注。時至60年代,人的潛能問題再次成為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課題。他們認為,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潛能,這種潛能是積極的、合理的和現實的,發揮人的潛能,超越現時的狀態,是每一個人的最基本要求。他們主張,不僅要看到人是什麼,而且也應看到人可以成為什麼;不僅要看到人的表現和現狀,也應當看到潛能。據此,人本主義教育倡導,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每一個人內在潛能的發展,甚至認為,如何去發現兒童的潛能,使每個人的學習更接近於他的特殊潛能,是未來教育麵臨的最偉大的挑戰。
同樣,我國的素質教育也強調個體潛能的開發。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很大程度上包括個體的發展潛力部分。從一定意義上說,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把其發展的可能性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