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視學生心理人格的培養
同人本主義心理學一樣,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受格式塔心理學整體論思想的影響,認為人格是有組織而完整的整體,如果把人的情感生活與智力分割開來,其結果是雙方都受到損害。由此,在教育目的論上,人本主義教育主張培養“完整的學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發展”,實現受教育者在身體、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麵的有機統一。
同人本主義教育目的論一樣,我國素質教育作為麵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其實踐主題最根本、最集中地表現為對完美人格的培養和追求。它強調德、智、體等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具體落實,重視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全麵和諧的發展。
(3)堅持學生主體的認識論觀
人本主義教育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出發,十分重視在教育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人本主義教育認為,自發的學習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因此,教師應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一個加工廠,而不能視為儲藏室。羅傑斯明確提出,一門課程的結束,其標誌與其說是學生已“學到了所有他們需要知道的東西”,不如說是“學會了怎樣才能學到他們想要知道的東西”,即學習方法。此外,為了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人本主義教育還要求教師經常與學生討論和決定評價學習的標準,讓學生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義教育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
我國素質教育從革除“應試教育”不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不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弊端出發,也竭力倡導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健康地發展。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讓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處於主動發展的狀態,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標誌之一。“要著力讓孩子主動發展,因為沒有主動,就沒有生動活潑;沒有主動,就沒有發明創造。”
(4)尊重學習者個性差異的訴求
人本主義教育認為,不僅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潛能,而且每個人的潛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論是發展的程度還是發展的方向均是如此。正因為每個學生在實現自己的潛能方麵,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速率和個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時候對所有學生都適應的一成不變的課程程序或成就水平,必須提供形式廣泛,不同幅度的課程,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特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速度,選擇合適的課程,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我國的素質教育為了克服應試教育“一刀切”的缺點,也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應承認差異,尊重差異,並把它作為實施教育和教學的依據。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說,素質教育就是從人的差異出發,通過科學的途徑,使每個人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完善,從而培養出多層次、多規格人才的一種教育模式。
此外,素質教育與人本主義教育的相融之處,還表現在兩者都強調要麵向全體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等方麵。
二、人本主義學習論的價值取向
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範疇
人本主義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它強調人的自主性、整體性和獨特性,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並產生全麵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個人對學習的投入不僅涉及認知方麵,還涉及情感、行為和個性等方麵;學習不單是對認知領域產生影響,而且對行為、態度和情感等多方麵發生作用。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以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代表人物為羅傑斯。
人本主義學習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關於教育、教學的理念、態度和主張的論述。它與素質教育存在著某些相通點,人本主義學習論對素質教育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啟示:實施素質教育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教師應樹立新的學生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人文教育;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共同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2.基於個性品質培養的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心理學關注美國出現的一係列社會問題,尤其對美國傳統教育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強烈呼籲改革美國既有的“反人性”、“反個性”的教育模式;倡導推行“以人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