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課程改革簡說(3)(2 / 3)

(摘自《西昌市2003~2004課程改革階段報告》,2004年12月)

課程改革實驗的評價尺度,要求改變重視結果、過分看重結論的傾向,向重視過程、重視學生發展的價值取向轉變。傳統教育用同一種模式和單一的分數標準去評價,不利於學生的主動性、主體地位、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利於學習方麵主體潛能的激勵,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有礙於主體人格的構建,例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學生表現出的理論與實際脫節、言行不一的雙重人格、誠信度降低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與沿襲已久的教育評價有直接關係。

課程改革實驗認同的評價觀與現代教育評價理念是一致的。它著眼於教育教學的導向功能,強調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學習要素和學生的發展,力圖通過評價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既要檢測學生對現有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評估學生捕捉思維閃現、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有針對全體學生的統一的發展要求,又重視個體發展的特殊性;既有評判結果的終極標準(例如分數),又更加關注暴露思維演繹、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同時具有階段性標準;既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又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不人雲亦雲,能夠提出自己獨到的分析和見解,並且通過參與把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麵的評價協調起來。

課程改革實驗的教育評價,要關注如下方麵的要素。

——評價的功能導向。要通過教育評價項目的設置、目標指向的傾斜和權重係數的分布,激勵學生和教師勇於探索,激勵其進步,激勵其發展。

——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不同的教育階段、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考核或評價,做到統一性與靈活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終極性與階段性、理論性與實踐性、集體與個別等的結合。

——從新人本主義教育觀的視角評價。體現在起點上看進步、從不足中看成績,以過程看發展,並注意將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

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管理與評價體係,既要有全麵係統的政策導向,又要緊緊抓住核心問題和關鍵環節,采取有力措施,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課程體係的建構特征

1.均衡課程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內在邏輯,整體設置義務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製的課程計劃;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課程內在結構由低級向高級逐漸過渡。體現課程設置的均衡性,在於國家通過設置供選擇的分科或綜合課程,提供各門課程與課時的彈性比例,留出地方、學校自主開發或選用課程的空間,增強課程對學生、教師的適應性。

同時,根據德、智、體、美、勞等全麵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課時比例適當,並可按照地方、學校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適當調整,保證學生素質和諧、全麵地發展。

2.建構認知

兒童、青少年建構智慧的基礎,是他們已有的生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由體驗過濾成為經驗,再形成一個有序的知識與能力的結構體係。

過多地強調學科的邏輯體係而忽視學生的經驗,勢必會與兒童、青少年的認知規律相悖,不利於學生素質的發展。因此,課程改革針對原有課程所存在的問題作了結構性的調整,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強調經驗性課程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實際體驗,由此組織教學內容,在這一基礎上注重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性。

認知建構是一個揚棄與創新的過程。例如,指導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要使這些信息相互聯係起來,納入自己的認識係統之中。要求學生以批判的精神對待和處理信息,在知識建構過程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刪除過時、陳舊的知識信息,這一過程,必須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引。因此,課程改革實驗過程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會意義認知、學會選擇建構、學會探索創新的過程。

3.學科整合

整合,就包含著刪除、合並、延伸、重組,實現課程結構的改革,這就是課程改革的實踐部位。注意學生主體的知識構成,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一致性,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