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課程改革簡說(3)(3 / 3)

例如,在初中階段設置了理科綜合課程“科學”和文科綜合課程“曆史與社會”,把原來的“體育”改為“體育與健康”;在1~9年級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設置了“藝術”;在3~9年級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並作為必修課,“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教育”、“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

4.教學開放

課程結構的改革旨在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係,改變封閉式辦學、脫離社會的不良傾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課程結構的改革還強調了課程的均衡性和選擇性,以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時代性教育思想理念,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為每個學生具有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開放性課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體現在如下方麵:

——教學內容的開放。表現在向學生提供的學習材料增加,不僅有國家規定的課程教材,還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不僅有傳統文本形式的教科書、教參、教輔資料等提供的內容,還有課外書籍、補充材料、影視文本、設計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麵的內容。

——教學方式的開放。探究途徑的多向性,教學不局限於課堂,將學科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課外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實現間接知識與直接交流的結合。課程改革實驗要求教學途徑擺脫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走向豐富多樣。從理論知識到社會實踐,從課堂到生活,從校內到校外,從課堂學習到網絡學習,從集體學習到個別化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現在教育資源所提供的多種途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當中,尤其是要重視實踐活動對個人情感態度的體驗。

——結論答案的開放。問題的結論並不唯一,答案可能有不同的觀點、思想,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些開放性的結論答案,都可能是正確的。

——思維方法的開放。課堂上,倡導教師和學生共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課堂思維的活躍和延伸提供了自主開放的時空。

——教學關係的開放。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係。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

課程改革實驗要走出傳統教學的封閉模式,走向開放,要求將課程知識的基礎性與社會實踐的豐富性相結合,充分運用豐富的信息資源,積極引導學生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選擇、收集、處理信息,把書本知識與社會信息資源聯係起來,在開放性學習中不斷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5.內容選取

在課程內容的選取方麵,強調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係,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進步、現代科技發展之間的聯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揚棄性地處理了傳統課程內容的“雙基”要求,側重精選了為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繁”:就是課程內容繁多、重複,加上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詞、名詞,使簡單的命題複雜化,難以理解。有些內容甚至帶有濃厚的繁瑣哲學和形式主義色彩,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例:《語文》第一冊《詩經》練習題中,要求學生在《關雎》、《蒹葭》、《君子於役》三首詩下麵標出疊字、疊韻字、雙聲詞、押韻字;要求學生從《木蘭詩》中分別找出運用了起興、回答、比喻、誇張、象聲、頂真、對偶、複疊鋪排等手法的詩句。

——“難”:就在於課程要求過高,教材難度過大,有些學科內容過深,不符合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學生難於理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起來往往事倍功半。

例如小學三年級《數學》第五、六冊練習題:供銷社收購栗子845公斤,收購的核桃比栗子的2.5倍還多48.7公斤,收購核桃多少公斤?栗子和核桃共多少公斤?

——“偏”:是指偏於知識傳授,偏到考試科目上,考試出偏題、怪題,各學科缺乏聯係,忽視了基礎教育廣而博的特征。

例:初三《語文》試題:《紅樓夢》中賈母的丫環是誰?寶玉的丫環是誰?最有反抗精神的丫環是誰?

——“舊”:就是課程內容陳舊,不能及時反映科技、經濟、社會的新知識和新進展。

例如,原高中一年級《語文》第二冊有些課文時代性差,如《獵戶》一文頌揚打豹英雄,與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