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什麼功勞?所有的功勞都統統歸屬給陽,它隻有起勁地出力但卻要辭去功勞。所以出雲起雨一定要讓從地下來完成,名分卻叫做“天雨”,地不敢自己據有它所創下的成績。在上麵的都是好的,在下麵的都是壞的,在下麵的要承擔一切惡名,在上麵的卻不用承擔。
人的喜、怒、哀、樂情緒和天的清、暖、寒、暑氣候之間的實質是一樣的。喜氣溫暖,相當春天,怒氣清涼,相當秋天,歡樂之氣屬於太陽,相當於夏天,悲哀之氣屬於太陰,相當於冬天。清、暖、寒、暑四種氣候,是天和人共同擁有的,不是人所能夠畜養的,所以可以節製,但不能夠完全禁止它。節製它就順利,禁止它就會發生變亂。人是天造成的,所以吸取天的精髓演化成自己的血肉脾性。歡喜是從春天吸取來的;歡樂是從夏天吸取來的;憤怒是從秋天吸取來的;悲哀是從冬天吸取來的。四種氣候的意誌;跟四肢一樣堅定。四肢和天的四種氣候相呼應,四肢各有各的固定位置如同四季各有各的時間。
寒暑兩種氣候不能顛倒時序,如同手腳四肢不能互換位置。把肢體中的手腳變換它的位置,這種人被叫做妖人;寒暑交換了時序,被稱作壞年景;喜怒變換情境,被稱作亂世。賢明的君主把自己正當的歡喜發泄在相當於春天的情境裏;把自己正當的憤怒發泄在相當於秋天的情境裏;把自己適度的快樂發泄在相當於夏天的情境裏;把自己適度的悲哀發泄在相當於冬天的情境裏,全國上下的人都效法這個原則,來跟天道配合。春氣慈愛,秋氣威嚴,夏氣歡樂,冬氣悲哀。慈愛的氣候能夠生長萬物,威嚴的氣候促使萬物成熟,歡樂的氣候有利於養生、悲哀的氣候適合於送喪,這是天的心意。所以,春季氣候溫暖,這是天用慈愛來生長萬物;秋季氣候清涼,這是天用威嚴促進萬物成熟;夏季氣候溫熱,這是天用歡樂來養育萬物;冬季氣候寒冷,這是天用悲哀來埋藏萬物。春天主管生育,夏天主管養長,秋天主管收獲,冬天主管埋藏。夏季用歡樂灌溉春季生長出來的萬物並養育它們,冬季用悲哀灌溉秋季肅殺的萬物並埋葬它們,冬季和夏季的作為都是在盡做兒子的責任。所以四季之間的這種關係也可以用來類比人間的父子之道;天地的心意,可以用來類比君臣之義。陰陽,是治理人民的法則。陰氣,相當於刑戮;陽氣,相當於恩德。陰氣從秋天開始興起,陽氣從春天開始興起。春天的意思就是諹諹;秋天的意思,就是湫湫諹諹,就是歡喜快樂的樣子;湫湫,就是憂愁悲哀的樣子。所以春天是喜悅的,夏天是快樂的,秋天是憂愁的,冬天是悲哀的。為死去的東西悲哀,讓活著的東西快樂,由夏天來養育春天生長出來的萬物,由冬天為秋天送喪,這是大德的人的心誌。所以先慈愛,後威嚴,讓活著的快樂,讓死主的悲哀,這是天的常道。人從天那裏借鑒來,用於治理國家,重視德政輕視刑罰。所以人世間的君主接近天所接近的,疏遠天所疏遠的,看重天聽著重的,輕視天所輕視的。
所以天的定數是,崇尚陽而不崇尚陰,重視德政而不重視刑罰。不能夠任用刑罰來治理世事,猶如不能夠任用陰氣來形成年歲一樣。從事政治的國君任用刑罰,稱作違背上天,這不是做國王的準則。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原文
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當從蘇輿校作“法”)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法其數而以起事;治(當從蘇輿奧校作“法”)其道而以出法(疑當作“治”);治(當從蘇輿校作“法”)其誌而歸之於仁,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通“又”)養而成之,事功無已,終而複始,凡舉歸之以奉人,察於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人之受命於天也,取仁於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原注:“人之受命天之尊”疑衍),父兄(“父兄前”當補“有”字)子弟之親,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禮義廉讓之行,有是非逆順之治,文理粲然而厚知廣大有而(原注;“本或“有而”倒)博,唯人道為可以參天。天常以愛利為意,以養長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愛利天下為意,以安樂一世為事,好惡喜怒而備用也。然而,主好惡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俱(原注:“其俱”疑當作“其諸”)暖清寒暑而以變化成功也。天出此物(“物”當從蘇輿校作“四”)者,時則歲美,不時則歲惡;人主出此四者,義則世治,不義則世亂。是故,治世與美歲同數,亂世與惡歲同數,以此見人理之副天道也。天有寒有暑,土若地,義之致也。是故《春秋》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臣之義,比於地。故為人臣者,視地之事天也;為人子者,視土之事火也。雖居中央,亦歲七十二日之王,傳於火,以調和養長,然而弗名者,皆並功於火,火得以盛。不敢與父分功,美孝之至也。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義,皆法於地也。地事天也,猶下之事上也。地,天之合也,物無合會之義。是故,推天地之精,運陰陽之類,以別順逆之理,安所加以不在?在(據錢唐校補)上下,在大小,在強弱,在賢不肖,在善惡。惡之屬盡為陰,善之屬盡為陽。陽為德,陰為刑。刑反德而順於德,亦權之類也,雖曰權,皆在權成(疑當從蘇輿校作“皆以經成”)。是故,陽行於順,陰行於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