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者能知,則知善惡。知善惡則夏氣得,故哲者主夏。
夏,陽氣始盛,萬物兆長。王者不掩明,則道不退塞。而夏至之後,大暑隆,萬物(原作“順”,據聚珍本改為“物”。)茂育懷任(同“妊”),王者恐明不知賢不肖,分明白黑。於時寒為賊,故王者輔以賞賜之事,然後夏草木不霜,火炎上也。
夏行春政,則風;行秋政,則水;行冬政,則落。夏失政,則冬不凍冰,五穀不藏,大寒不解。
[譯文
君王明智,就能分辨善惡。能分辨善惡,夏氣就會正常,所以明智的人主持夏天。夏天,陽氣開始旺盛,萬物茂盛地生長。君王不遮蔽眼睛,正道就不會被堵塞。到了夏至這後,暑熱旺盛,萬物繁殖懷孕,君王最可怕的是眼睛分辨不出賢人和不肖之輩,且不能分清是非黑白。在這個時候,寒冷傷害萬物,所以君王輔加一些賞賜功臣的事務,然後夏天草木就不會經受霜害,火焰向上燃燒。夏天實行春天的政事,將會刮風;施行秋天的政事,就會漲大水;施行冬天的政事,就會使草木凋零。夏天的政事有失誤,到冬天就不結冰,五穀不能儲藏,嚴寒不能解除。
[原文
王者無失謀,然後冬氣得,故謀者主冬。冬,陰氣始盛,草木必死。王者能聞事審謀慮之,則不侵伐。不侵伐且殺,則死者不恨,生者不怨。冬日至之後,太寒降,萬物藏於下。
於時暑為賊,故王者輔之以急斷之事,以水潤下也。冬行春政,則蒸;行夏政,則雷;行秋政,則旱。冬失政,則夏草木不實,霜,五穀疾枯。(五事無“思曰容”一節,似有脫文。
[譯文
君王的政事沒有失策,然後冬氣就能正常,所以有計謀的人主持冬天。冬天,陰氣開始舉旺,草木一定要枯死。君王能夠聽到什麼事情,都慎重地計劃它思索它,就不會輕易出兵討伐別的國家。不侵略討伐並且殺人,那麼被殺的人不會含恨,活著的人不會埋怨。冬至之後,嚴寒到來,萬物都蟄伏到地下。在這個時候,暑熱為害,所以君王輔加一些需變緊急決斷的事務,用水來潤澤萬物。冬天施行春天的政事,就會使地氣向上蒸發;施行夏天的政事,就會在冬天打雷;施行秋天的政事,就會發生幹旱。冬天的政事有失誤,那麼來年的夏季草木就不結果,下霜,五穀迅速枯萎。
郊語第六十五
[原文
人之言:醞(當從孫詒讓校作“醯”)去煙,鴟羽去眯,慈(即“磁”)石取鐵,頸(當從劉師培校作“諺”)金取火。蠶珥絲於室,而弦絕於堂,禾實於野,而粟缺於倉,蕪荑生於燕,桔枳死於荊。此十物者,皆奇而可怪,非人所意也。夫非人所意而然,既已有之矣,或者吉凶禍福、利不利之所從生,無有奇怪。非人所意如是者乎?此等可畏也。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原文無“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八字,因文意斷裂,據《論語·季氏篇》補。
[譯文
人們常說,醋可以除去煙,貓頭鷹的羽毛可以撥去鑽入眼中的東西,磁石可以吸鐵,銅鏡可以取火。蠶在室內吐絲,而琴弦斷絕在演奏的庭堂上,禾苗在田野裏結籽,而粟米卻在糧倉內被蟲蛀成缺口,蕪荑生長在燕地,桔樹和枳樹移到荊楚就會死亡。這十件事的原因都很神奇,叫人覺得怪異,不是人所能揣度出來的,雖然這樣是出乎人的意料,但是既然已經發生有這些事,或許是預示吉凶禍福、有利或不利的事情發生的根由,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出乎人的意料到這種程度了?這麼可怕!孔子說:“君子有三項敬畏的事:敬畏天所賦予的命運,敬畏有德有位的大人,敬畏聖人聽說的話。”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原文
天地之行美也(原注:此處或尚有脫字),是故,春襲葛,夏居密陰,秋避殺風,冬避重漯(原注:“漯”疑是“濕”),就其和也,衣欲常漂,食欲常饑,體欲常勞,而無長佚居多也。
凡天地之物,乘以其泰而生,厭(通“壓”)於其勝而死,四時之變是也。故冬之水氣東加於春而木生,乘其泰也,春之生西至金而死,厭於勝也。生於木者,至金而死;生於金者,至火而死。春之所生,而不得過秋;秋之所生,不得過夏,天之數也。飲食臭味,每至一時,亦有所勝,有所不勝之理,不可不察也。四時不同氣,氣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視代美而代養之,同時美者雜食之,是皆其所宜也。故薺以冬美,而芥以夏成,此可以見冬夏之所宜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