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原文

天有和有德,有平有威,有相受之意,有為政之理,不可不審也。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天之序,必先和然後發德,必先平然後發威。此可以見不和不可以發慶賞之德,不平不可以發刑罰之威。又可以見德生於和,威生於平也。不和無德,不平無威,天之道也,達者以此見之矣。我雖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心,以求其當,然後發慶賞以立其德;雖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心,以求其正,然後發刑罰以立其威。能常若是者,謂之天德。行天德者、謂之聖人。為人主者,居至德之位,操殺生之勢,以變化民。民之從主也,如草木之應四時也。喜怒當寒暑,威德當冬夏。冬夏者,威德之合也;寒暑者,喜怒之偶也。喜怒之有時而當發,寒暑亦有時而當出,其理一也。當喜而不喜,猶當暑而不暑;當怒而不怒,猶當寒而不寒也;當德而不德,猶當夏而不夏也;當威而不威,猶當冬而不冬也。

喜怒威德之不可以不直處而發也,如寒暑冬夏之不可不當其時而出也。故謹善惡之端,何以效其然也?《春秋》采善不遺小,掇惡不遺大,諱而不隱,罪而不忽,(此脫兩字,根據盧文弨本淩曙本作)以是非,正理以褒貶。喜怒之發,威德之處,無不皆中其應,可以參寒暑冬夏之不失其時已。故曰:聖人配天。

[譯文

上天有溫和有德澤,有平易有威嚴,有互相承受的意思,有為政的道理,不能不審察。春天,是天的溫和;夏天,是天的德澤;秋天,是天的平易;冬天,是天的威嚴。上天的次序,一定是先溫和然後布施德澤,一定是先平易然後發出威嚴。這可以看出,不溫和不可以施予賞賜的恩德,不平易不可以發布刑罰的威嚴。又可以看出,德澤生於溫和,威嚴生於平易。沒有溫和就沒有德澤,沒有平易就沒有威嚴,這是上天的法則,通達事理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我雖然因為高興而歡喜,但一定要先使心靈溫和,以求得適宜,然後才給予賞賜來建立恩德;雖然心裏怨憤而發怒,一定要先使心裏平靜,以求得公正,然後才施行刑罰來樹立威嚴。能夠經常這樣的,就叫做天德。能夠奉行天德的人,叫做聖人。做君主的,居處於崇高的位置,掌握著生殺的權力,來變化人民。人民跟隨君主,就像草木順應四季一樣。喜怒與寒暑相當,威德與冬夏相當。冬夏,與威德相合;寒暑,與喜怒相配。

喜悅和憤怒適當的時候應該表現出來,寒冷和暑熱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發出來;道理是一樣的。應當歡喜的時候不歡喜,就像應當炎熱的時候不炎熱;應當發怒的時候不發怒,就像應當寒冷的時候不寒冷;應當施德的時候不施德,就像應當是夏天而不像夏天;應當威嚴的時候而不威嚴,就像應當是冬天而不像冬天。喜怒威德不可以不正當其處而發出,就像寒暑冬夏不可以不正當其時而發生。所以在善惡開始的時候就要謹慎地處理,怎樣證實它是這樣呢?《春秋》采取好事不遺漏小的,采取壞事不遺漏大的,避諱而不隱瞞,指責罪過而不疏忽,而判斷是非,按照正理來施行褒貶。喜怒的發出,威德的處置,沒有不恰當的,它的感應可以參通寒暑冬夏而不錯過時機。所以說:聖人的作為是配合天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