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知識教育。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文化知識是人創造的,其本身就是主體力量的體現,一旦成為客體,也就成為人類文化財富的一部分。教育就是引導受教育者運用其原有的主體性結構同化這些知識財富,使這些文化知識轉換為其主體性結構的一部分,從而使主體性結構發生新的變化。知識學習和主體性的發展不可分割,但二者不能劃等號。生物學中有一個新陳代謝的概念適用於知識學習和主體性發展的關係。它指的是有機體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自我更新的過程,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有機體從外界不斷地攝取各種物質,同時吸入氧氣,這就構成了自身的物質或轉化成為化學能蓄積於體內,稱為同化作用。同時機體又不斷地分解這些營養物質,並且釋放能量,供各種生理活動的需要,並把分解後的終產物,如水、二氧化碳、尿素等排出體外,這一過程叫做異化作用。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提供物質基礎,而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所需的能量。文化知識在經過吸收、同化和轉換等一係列的內化過程後才能融入主體性結構中,並使原有的結構發生新變化,知識是不是能夠轉換為主體性結構的新內容,還必須有賴於文化知識、學習和教育方式是不是和主體性結構相互適應。正如讚可夫所說的,知識教學不等於人的發展,學生的發展雖然同掌握知識有密切聯係,但掌握知識和發展畢竟是兩回事。在他看來,傳統的教育方式——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習。教師給學生提供現成的知識、單調重複作業、背誦等等,這不可能對學生的發展有幫助,不可能把這些知識變為兒童享用一生的精神財富,相反還抑製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隻有使學生的大腦皮質處於激活狀態,才能為他們在發展上和學習上的迅速發展提供生理學的基礎”。所以,我們說知識學習不等於主體性的發展。知識學習不是學習的目的,而是把學習到的知識變為人的主體力量。正如人吃飯不是為吃而吃飯,是為了存在和發展而吃飯。同樣,知識學習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主體性的發展。主體性發展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是目的與手段的關係。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教育者引導下的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行為。人的主體性發展是在人的積極、自主和創造的文化知識的學習中進行的。離積極的文化知識教育,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是不可能的。
正文 第1章 教育與人的主體性發展(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