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說明的是個人在對象性活動中的地位問題,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個人對於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製的權利和能力。人作為一種對象性存在物,對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必然具有依賴性,但人又不是消極地依賴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恩賜來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而是在自覺意識到這種依賴性的前提下,“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所發生的必然聯係中處於主體地位,並按照自己的力量、需要和方式來掌握自然界和外部感性世界,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這種自主體是對依賴性的一種揚棄。人隻有成為自主的人,才會有主體性。相反,一個人一旦被某種信條、陳規、強權所束縛,言行“不由自主”,他便淪為工具,失去了主體性。個人在活動中是否具有自主性,與活動的性質有密切關係:第一,取決於個人與活動客體的關係的性質。個人的自主性在這裏表現為個人因是客體的支配者和控製者而成為主體,能夠“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而不是讓自然“作為盲目力量為統治自己”;第二,還取決於個人能否成為自己活動的主人,個人的自主性在此表現為能以自己的思維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去認識和改造客體,而不是盲目地順從他人的意願,同時還能夠進行自覺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製,而不是自以為是、自行其是,即個人的自律性。正如科恩所言:“自主有兩個尺度。第一個尺度描述個體的客觀狀況、生活環境,是指相對於外部強迫和外部控製的獨立、自由、自決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權利與可能。第二個尺度是對主觀現實而言,是指能夠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選擇權利,有明確目標,堅韌不拔和有進取心。自主的人能夠認識並且善於確定自己的目標,不僅能夠成功地控製外部環境,而且能夠控製自己的衝動。”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現在他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覺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獨立地感知教材、學習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書本上的科學知識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並能夠運用於實踐;其次,學生還能夠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對象,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並利用內外兩方麵的積極因素,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積極向老師質疑、請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討,以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學習目標,這在學生的自學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學生的這種自主性,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學生,掌握他們的認知水平、學習態度及思維方式,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認識和發展潛能,為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創設條件和機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內化和主動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

三能動性

主體之為主體,就在於他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覺的能動性。所謂能動性,是指主體在為“我”性所建構的對象性關係的基礎上,自覺、積極、主動地認識客體和改造客體,而不是被動的、消極地進行認識和實踐。在對象性活動中,人作為主體要自主地駕馭自己同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關係,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不會自動地滿足人,“自然界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適應的,”而且有時還會反抗、抗拒人的掌握活動,以致形成人在實現自己目的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障礙。這樣,人作為主體為了達到自主地掌握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對象的目的,就必須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去克服達到目的的那些障礙,這種能動性是主體對受動性的一種揚棄,正是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才全麵生產出主體、客體關係,它不僅把人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變成主客體關係,從而使自然界對象化,而且能動的勞動和交往中生產著人與他人的關係,把他人對象化,分出自我和非我,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主客體關係;同時,還能把自己對象化,分出主體性自我和客體性自我,產生人與自身的主客體關係。在對象性活動中,主體的自覺能動性表現在反映世界(認識活動)和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兩種活動中。在認識活動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集中地體現在能主動、積極地作用於認識客體所提供的信息上,這也是主體的認識之所以不同於照相式的原因所在;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則體現在實踐過程的計劃、組織管理和調控等方麵,它可以使主體的實踐活動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程序性。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是他在與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生能動性的高低、大小,首先取決於其經驗知識因素,它包括學生通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和在學習中所獲得的間接經驗。這些經驗知識在教育活動中可以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消化信息”,這些“消化信息”的廣度和深度製約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影響學生的能動性;其次還受需要、動機、興趣、情操、意誌等情意因素的影響。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信息,調整、控製學習方向,激活情感意誌,從而為整個學習活動提供運行能力。情感則源於需要、興趣、動機的驅使,能夠激活知識經驗係統中信息間的聯係,造成大腦的興奮狀態,為學習活動提供有利的心境和情緒。同時,學習活動也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它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誌品質作為支撐,為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控製興趣指向,抵抗各種有礙於學習活動的消極因素,並以其特有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製力量維持著整個學習活動。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能動性,首先表現在他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積極參與教育活動,並以此作為自己今後學習的努力方向;其次,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和情意結構去主動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影響,對它們進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使新、舊知識進行新的組合,從而實現主體結構的建構與改造。例如,在知識教學過程中,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需要、興趣、愛好等構成其內部的“心理環境”,他會以此為構架和參照係去學習新的知識,並按自己特有的方式、有選擇地把它們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