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從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的角度對人的主體性和教育問題進行了論述,我們認為主體性教育有生物學基礎,有心理學依據,有文化人類學發生,它是在這些基礎上的自在、自為的文化、生活、社會和曆史存在。
一、作為自在的存在
教育是人的自在的存在。教育對人類和個人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一種人類和個人所必需的自在的存在。隻要人存在,教育也就存在,教育是人的本質特性的重要表現。自在指的是自然的,而非人為的,教育是人自然的本性,就像食、色、性一樣是人的自然的需要。馬克思把“食”作為人類的第一需要,把人類的物質生產作為其他一切實踐活動的條件。但如果從係統論的角度來分析,生產活動和人自身的生產即人的機體的生產和人的精神生產相互結合,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沒有人的肉體的存在,一切都不存在。沒有人的精神生產,人的生產也隻能保持在本能水平上,這還不是人的本質的表現。人隻有生活在文化的水平上才深刻地表現出人的內涵,展現出人的特性。人的需要或本性是多方麵的,不是單一的,這些本性構成人的本性的統一體,即它是由人的物質方麵的需要和精神方麵的需要共同構成的。但所有這些需要都是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既人和人類的存在與發展不單由生產決定,也不單由人的性本能決定,也不單純由文化來決定。人的存在是多種因素係統化或整合的結果。如果撇開人的生物性不談,人類和個人的本質主要體現在人類文化方麵,體現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的主體性也主要體現為人類文化方麵的主體性,表現為物質生產方麵和精神生產方麵的主體性。教育就是為發展人這種主體性服務。從這個意義上,沒有教育,也就沒有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就沒有人的主體性,就沒有人類文化,就不可能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上我們指出人類文化是人類主體能力的外化,教育就是使文化個體化或客體文化主體化,因此而提高人類和個人的主體能力。從廣義來說,人人需要教育,沒有教育就沒有人類,就沒有個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所以,我們認為教育是人的自在的存在,它和人類其他的活動,如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創造活動、人的機體的生產活動並行不悖,相互聯係,相互依存,不是從屬關係,而是合作關係,都是從不同的方麵促進人類和個人的生存、發展和完善。所以,主體性教育的第一個規定就是自在的規定。
教育的自在性體現在教育的各種維度上。從教育的起源來看,教育是自在的。人類教育是從動物教育進化而來的,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的手段。它滲透在人的生產、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進行。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對文化知識和經驗有更多的需要,就出現了學校教育,也就出現了專門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的自在性首先表現在教育者活動的自在性。這裏的教育者包括教育者個人和集體。他根據教育的自然規律開展教育活動,而不是根據政治的需要或人的主觀性開展教育活動。教育者應該像醫生那樣工作,而不應像士兵那樣工作。世界各國教育活動在最初也都是一種自在的活動,如蘇格拉底的教學活動完全是他的自願的活動,他隨時隨地、因人因事具體施教,而且從來不講報酬。智者學派的人員可以說是職業教育家,他們以發展人的辯論能力為目的。但他們的教育活動也是自在的,不受他人支配,政府沒有限製或規定他們的教育活動。西方教育大致上保持了教育的自主性和中立性。比如西方的大學基本上自主經營,在和政府的關係上保持了相對的自主性,這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管理的自主性。政府隻是依法對學校教育活動進行監督和谘詢。他們的教育基本上不受政黨或現政府在思想上和辦學上的約束,隻是受經濟發展、人的發展和法律上的約束。中國的先秦諸子也都從事教育工作,比如孔子是職業教育家,而他從事教育活動也同樣沒有受到外界的壓力,他自由、自覺和自在地從事教育活動,並且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民主的教育思想。就是現在看來這一思想仍然有時代意義。
其次,教育者活動的自在性以受教育者學習的自在性為根據。以上我們談到人的受教性、學習能力等等都是學習的自在性的表現。學習是人類的社會性本能行為,即使在母腹裏人就開始學習了,大量的實驗證明胎兒經過適宜的教育就發育得好些,對以後的發展更有益。學習貫穿人的一生。人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在學校生活中專門學習,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學習是人的本體需要,是人的自在的行為。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學習是自在的,不是強製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客體。我國最流行的一種教育原則就是“桶理論”:要給學生“一碗水”知識,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知識。其潛台詞就是把學生的大腦看作“容器”,教育就是向學生的大腦灌輸知識的過程,教師的知識越多就會給學生“灌”的越多。教師掌握更多的知識是必需的,但不是靠灌輸手段把自己的知識“搬運”到學生的頭腦中,而是靠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和內化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