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受教育者來說,教育的自為性體現為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啟發下展開其原有的主體性,運用科學文化知識建構自身的主體性。受教育者的發展從直接意義上依靠受教育者自己。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人都有積極向上發展的傾向,隻要給他提供適當的教育環境和條件,學生就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存在主義者也認為,人的本質是自己創造的。所以,我們認為學生本來就有對教育的需要,有內在的學習動機。但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需要教育者加以保護和引發,如果不注意保護,就會受到破壞,如果不注意引發,就很難發揮出來。所以,保護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促進其主體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學生內在的自為性,教育是無效的。另外,教育管理方麵也體現了教育的自為性,比如教育規劃、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等的製訂等都反映了教育的自為性和超越性。總之,教育的自為性最終體現為學生自我發展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我們判斷一種教育模式是好是壞,主要標準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夠啟發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自為性。教育的自為性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本質。

三、作為文化的存在

教育作為文化存在就是把受教育者發展為文化主體。現實的教育都以文化為基礎和內容。離開文化,教育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克魯克洪說:“文化是曆史上創造的生存式樣的係統,既包含顯型式樣又包含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它是人創造的生存的方式或模式。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特點。有許多風俗、習慣彼此間是大相徑庭的。比如露絲·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類型》中對祖尼、多布和克瓦基特爾三種文化進行了考察,認為它們之間是互不相同的,各自服務於特定的目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為各自民族生存服務的。文化是人的理智的產物,而一旦外化,就成為客觀實在,反過來影響在該文化中生活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所以,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打上了一定文化的烙印。“個體所屬的文化提供了構成他生活的原始材料。如果文化極貧,個體就遭殃了;如果文化極富,個體則有幸不錯失良機。每一個男女的每一種個人興趣都是由他所處的文明的豐厚程度和傳統的積澱所培養的。”也就是說任何現實的人都在一定的文化條件下生活。“從文化的觀點看,主動的生產性是基本的。它是文化的基礎。然而,從個人的視角看,人是被動的產品這個事實是基本的。每個人首先為文化所塑造,隻是然後,他或許成為一個文化的塑造者。與動物相比,人似乎有著‘缺口’,而填補那‘缺口’的不僅是個人文化成就的可能性,而且是被繼承的客觀的文化潮流。正是基於這一點,人類常常生活在某種雙重的曆史意識中,他把他自己同時看作年輕的和年老的,站在開端的和立於終點的。這兩方麵都是真實的:作為依然創造著未來的東西,他是年輕的;作為已被過去所創造的東西,他是年老的。”這裏所說的就是人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和文化的消費者或學習者的雙重統一。“人類智力的進化賦予我們以文化作為媒介的生活,通過文化我們重鑄並闡明實在,過濾和篩分我們的知覺。我們是文化的動物。”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學習者或吸收者。作為現實的人都是在學習中創造,在創造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