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不能成為學生的生活?答案是肯定的。教育和人的內在本性是一致的,是不矛盾的。我們無需科學證明就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本能,如兒童最愛問的就是“這是什麼、為什麼”最喜歡聽父母、老師給他講故事,這說明兒童天生就對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有認知的需要。人天生就有審美需要,兒童喜歡唱歌、跳舞、繪畫,也喜歡聽音樂,看別人跳舞;成人也有這種需要,因為人們在歌唱中、在舞蹈中、在繪畫中得到了審美的快樂的體驗。人也有同情心、憐憫心等能夠發展為良心或道德品質的心理特征。另外,人還有一種自由創造和展現的本能。自由是人的天性,熱愛自由、追求自由、自由展現是人的本體的需要。對兒童來說也同樣如此,他需要自由地生活,不能給他不必要的束縛和壓抑。教育就是為了滿足人的這些心理發展需要的活動。教育的本質和人的心理需要的實質是一致的,是不矛盾的。人的生活不外乎求知的生活、求美的生活、求善的生活、自由的生活,或是這四種生活的整合。既然生活的本質和教育的本質是一致的,那麼,教育就是學生的重要生活。所以,隻有學校的生活是學生的生活的時候,才對學生有意義,學校才會成為學生所向往和熱愛的地方。
但學校教育生活不是一般的生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本質是同一的,和人的生活的本質是一致的,但區別在於他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人的生活的集中優化——它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人的生活中的一切優秀的東西都集中起來,把社會影響中積極的因素集中起來,把不利的因素排除出去。它以集中的、優化的、有計劃的、有目的的美好的生活形式滿足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需要。所以,教育生活是教育者指導下的學生的美好生活。教育者指導的基本原則就是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創設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自由、自主、積極和創造性地過著求真、求善、求美的生活,使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理解學習的目的和學習過程,理解社會和他人,學會友好地與教師、家長、其他學生相處,把學習當做自己的快樂的事情。
所以,我們說教育是生活的存在,指把學校變為學生樂意生活的地方,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和學會理解人的生命的價值變為學生的生活本身,並在這種生活中學習生活,以提高生活的質量。美國的經濟學家和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趨勢》中指出:“人類既不能依靠基督複臨,也不能依靠友好的空間飛船來獲得拯救。……答案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作出。是一場大災難還是黃金時代取決於我們自己。隨著第三個一千年的臨近,我們處理問題的方法將決定於我們對做人意義的認識。”
五、作為社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