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無論作為自在的、自為的存在,還是作為文化和生活的存在,都始終離不開社會。作為社會性存在的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發展為社會性主體。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不是孤立於社會之外的。《辭海》中將“社會”解釋為:“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係的人類生活共同體”。《現代漢語詞典》把社會解釋為“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的整體”或“由於共同物質條件而相互聯係起來的人群。”《朗曼現代英語詞典》(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把社會定義為:“有組織群體的生活狀態”;“由於地理的、種族的或其他共同興趣聯係在一起的人群”;等等。這幾種解釋基本上是相同的。一是指社會是由於一定的共同的需要而組成的人群集體,比如種族的、地理的或曆史的原因,而習慣上人們都是按照國別來說明社會的特點,比如美國社會、中國社會、英國社會;二是從由該人群集體的實踐活動類型說明社會,即從社會的結構來說明,如社會是由人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教育活動、社會福利活動、人口活動等構成的整體的現實運動過程和形態。這裏指的社會是從國別或民族或地區來說的,同時指該社會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要素構成的整合的運動過程,並不是某一方麵的單一的活動。特別在現代,社會的各種要素更加日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教育是整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其他方麵離不開教育,教育也離不開社會其他要素。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是相互需要、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有人說,教育依賴於經濟,從屬於經濟,因為經濟向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這的確是事實,但同樣的事實是經濟也依賴教育,因為沒有教育對人的主體能力的發展,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有人也認為教育從屬於政治。的確,政治在某些方麵影響教育的發展,比如對教育發展目標、某些教育內容和教育的領導權等,政治可以施加影響。但教育也同樣對政治產生影響。教育曆來就有教化的功能,有維護特定政治和改進政治的作用。特別在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的基礎是人民懂得民主為何物。政治不能對教育起絕對的決定作用。政治與政黨或某一政權相聯係,但教育則和一個民族的或人類的或個人的本質生活相聯係。所以,教育和政治是兩種存在,彼此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意義上教育超越於政治之上。比如美國任何一屆總統都要重視教育的發展,但教育並不隻為哪一屆總統服務,而是為整個美國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同理,中國的任何一屆政府都要重視教育的發展,但教育並不專門為哪一屆政府服務,是為中國的每一個人的發展服務,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服務。總之,教育作為社會存在指教育是社會係統中一種既獨立又與其他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社會存在,換一句話說,教育是自在的、自為的社會存在。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主要表現為它是社會主體化過程。人從一個孱弱的、無知無識的嬰兒發展成為一個社會接納的新成員,不是靠其自然本能,而是靠社會能力。而社會能力的產生、發展要靠社會化過程來實現。人的社會化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完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但不能把人的社會化過程僅僅看作社會得以延續的手段,否則就把社會化過程作為培養社會工具的過程,而不是當作人發展的過程。教育作為社會化過程依靠學生自己內在發展的動力進行,而不是強製的。也就是說,教育過程是社會的主體化過程,人作為主體性存在物內化社會存在:是人在掌握社會規則,是人在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和技能,是人在把社會的東西轉化為主體內在的東西,他要把整個社會包容在自己的心理世界裏。所以,作為社會存在的教育是將社會主體化的過程。這裏有兩層含義:一指教育要把人發展為一定社會現實的主體。人隻有是主體的時候,才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行為,才能主動適應和積極超越社會現實。所以,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性主體。這樣的人了解社會,理解他人,麵對社會現實能夠果斷地采取自己的行動;二是教育把人發展為改造社會和發展社會的成員,“旨在培養批判現實、創造性地變革現實的個性豐富的人。”人適應社會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是為了改進社會生活。人的需要不斷發展、不斷增長,人總是在追求完善或完美。而完善或完美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所以,教育確實要把人發展為現實的主體,即積極能動地適應一定社會生活的主體,但同時人又是不斷產生新的需要的主體,是改進社會現實和促進社會變革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作為社會主體,一方麵要很好地適應社會,另一方麵要改進或超越社會現實和個人現實的製約。二者是人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麵。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但僅有前者沒有後者還不是人的生活或者說是殘缺的生活。而人的真正的有價值的生活主要體現在後一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