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發展人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已的曆史,有其思想、內容、方法和運行機製。教育的曆史是在同社會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所形成的教育曆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也產生巨大作用。它從人類史前的動物教育到人類原始社會教育,從古代教育,又發展到現代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體化。雖然在不同時期,教育具有不同特點,但教育的本質特性也在曆史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比如本文所論述的主體性教育,實質上是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實踐內在的主題,而有些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做法逐漸被淘汰。
作為曆史存在的教育,它主要是把受教育者培養為曆史的主體。作為曆史主體首先是民族曆史的內化者,把民族的曆史內化為主體的人格特征,使他了解自己的民族史,養成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在曆史中形成的、不斷更新的並指導民族延續發展和不斷前進的精粹思想。人不能忘記自己的曆史,而且無法撇開自己所生活於其中的曆史環境。每一個人都具有民族性,人是具體的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都具有本民族精神。比如有學者認為日本民族在曆史中形成了三種文化特性:一是它的吸收性。它有著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外來文化的能力;二是對傳統的保守性。日本盡管對外來文化廣泛吸收,但對自己形成的東西愛如珍寶;三是混雜性。這說明日本人有其在曆史中形成的特性。美國人也有自己的曆史性格,比如美國著名曆史學家H.S.康馬傑在其《美國精神》一書中認為19世紀美國人的性格“不僅繼承了英國的傳統,也繼承了歐洲的傳統;不僅繼承了17、18世紀的傳統,也繼承了兩千年來的傳統”,“但繼承是高度選擇性的繼承,環境的影響也因地而異。”美國人在改造環境中形成了樂觀、向上、進取、麵向未來和開放的性格,在20世紀後雖有許多改變,但根本卻沒有變。中國人也有其民族性格,比如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或民族有“人本精神”、“生生精神”、“內聖外王精神”、“天地萬物與吾一體的精神”、“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因而,民族的東西是要繼承的。但必須注意的是,所要繼承的曆史的東西是進步的、是引導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民族“魂”,而決不是所有的曆史。比如我國傳統的封建倫理文化決不能繼承。因為,在曆史中有許多不適合於現實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在建構主體的民族精神的同時,要建構主體的世界精神。雖然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民族曆史中,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人類大家庭的一員,世界各國優秀文化都是人類共同的、共享的財富。了解各國人民的曆史,掌握各國優秀文化,形成世界的、普遍的人性,是個人成長和人類進步的客觀要求。現代的民族史實際上是世界史。所以,教育要建構的人的主體性是有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相互交融的主體性。曆史是為了現實。教育不是用曆史來束縛人,使人成為曆史的奴隸,而是用曆史給人以飛躍於其曆史之上的翅膀,使人成為曆史的主人,創造新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