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求真或科學精神是一個人的重要素質,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社會、個人和科學文化發展都不可能。試想,如果一個國家是由許許多多虛偽的、迷信的(迷信權威、上司、傳統、現成的結論等等)、沒有追求真理精神的人所組成,這個國家還能發展嗎?這樣的人是主體嗎?其實,求真或科學精神是主體從自我的本體的方麵追求真理。這種追求是相對的,也是終極的。學生具備了這種主體精神,就會在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這不僅對學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他能夠以積極的、科學的態度對待社會、他人和自己。我國的教育對這方麵很不重視。把科學教育僅僅看作是向學生傳授自然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這裏存在著兩個錯誤觀念:一是把科學僅僅局限於自然科學,而把人文社會科學排除在科學之外。如果說對自然事物——初級的事物進行研究就可以是科學,為什麼對社會人文——高級現象進行研究就不能成為科學了呢?這樣就導致了我國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輕視和忽視,不利於人們對完整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二是把科學教育僅僅看作是知識和技能教育。知識和技能教育固然必要,但對學生來說,使學生理解科學、學會如何使用科學,培養學生主體的科學精神或追求真理的精神更為重要。要說明的是,主體的科學精神的培養是在科學文化知識教育過程中進行的,決不能離開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進行所謂的科學主體精神教育。科學知識教育是手段,而培養主體的科學精神是目的,前者是為實現後者而進行的。
建構主體的求真精神,同樣要求教育本身的真實性。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都應是真實的。羅傑斯的“無指導性教學”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真實性——教育者的真實性。教育者的真實性表現為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他說的話、做的事、感情的流露等等都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他以一個本真的人出現在學生麵前:他教育學生熱愛真理,自己首先得熱愛真理;教育學生成為一個真實的人,自己首先得是一個真實的人;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對自己講授的內容有鮮明的觀點;對學生的關懷是出自自己內心對學生的熱愛;他是真誠的、坦率的、公正的,他的教育活動和他的生活是同一的,即他的教育活動就是他的內在的生活,是他的事業,是他的生命,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向學生所傳遞的信念就是他自己的信念,向學生講授的知識是他深信的;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是他對人的尊重和熱愛的具體體現。教育內容同樣也應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它反映的是自然的、人類的和社會的規律,它能夠對現實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現象具有解釋力和指向性。一句話,教育過程和教育環境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偽的,即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都是真實的。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中也就會促使學生的求真精神的發展,學生就會自然地、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就不會因為擔心教師或其他同學對他有什麼看法(因為他的老師和同學都具有求真的精神),而把自己的真實的想法掩蓋起來虛偽地說話或做事。“皇帝的新裝”所描述的現象在中國曆史和現實中不能說沒有,在教育中也是存在的——兒童從讀幼兒園開始,虛偽的教育情景就多多少少影響著他們,逐步形成其人格中虛偽的一麵。因為,在虛假的教育情景中隻有虛假的東西才會受到鼓勵,才會流行,而真實就會受到排斥。比如在教師麵前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懂得裝懂,得說教師喜歡聽的話,做教師喜歡的事情,得討好教師,這樣他才能得到教師的好評。這些封建的傳統思想必須在教育中清除出去。教育者的求真精神是他在科學認識上的求真精神和在做人方麵的求真精神的統一。這種真實的同一性必然對受教育者產生良好的影響。受教育者在這種環境中也就會逐步發展其科學認識的求真精神和做人的求真精神。隻有熱愛真理,襟懷坦白,誠實公正的人才能為追求真理拚搏和獻身。因此,人的主體性的第一價值規定就是真的規定,主體性教育的第一個價值規定就是真的教育和教育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