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類主體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而生長的。單純地著眼於智力活動或伴有大腦活動的抽象的智力發展,人格是不能獲得健全的成長的。因此,人本主義教育認為,不以價值和情意為基礎的智慧,往往使人淪為非人的狀態。為了健全人格的發展,認知學習必須和情意學習相結合,心智發展必須同情感發展相結合。但在現代教育中,唯理性的傾向使現代教育隻注重培養人卓越的知性和智力的發展,使非理性的情意因素在人格生成中產生斷裂和凹陷。這正如西方學者溫斯坦所言,“迄今為止,情意不過是承受了貧乏的認識、實驗、實踐”。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課程,它致力於完美人格的培養,以認知發展和情意發展為人本主義課程的核心,“課程除了智力的發展外,情緒、態度、理想、雄心、價值,對於教育過程來說也是應當關注的正當領域,還要發展自尊和尊他的思想意識”。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們主張並行課程,福謝伊提出了三種課程:課程1——正規的學術性課程;課程2——社會實驗課程;課程3——自我覺醒和自我發展的課程。通過這三種課程實現認知與情意的統一,達到人的自我實現。

4.基本要求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每一個公民的文化科學知識,有一個基本性的統一要求,這是很重要的。因此,課程設置要體現國家的意誌,有國家統一的課程標準和國家課程是必要的。但是,個性的發展也是課程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我國過去在這方麵不大重視。把統一要求和個性特長的培養統一起來,這是課程設計必須考慮的一個原則。

全麵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形態的最高理想。但全麵發展是德智體的全麵發展,而不是各門學科的全麵發展,因此,全麵發展不能理解為平均地發展和門門一百分的要求。全麵發展必須以人的發展過程中先天條件和後天發展的水平為基礎,全麵發展的教育應該是人盡其才的教育,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教育。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生活背景都存在著差異,教育的成功就是使得每個學生——有不同特長、興趣、愛好和生活背景的學生都能充分得到發揮,所以,真正的教育是個性的教育,任何企求門門優秀、各方麵俱優的發展,是不切實際的。

5.個人自主性與世界曆史性(類特性)的統一當代社會的人,不僅是一個個人的主體,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更是地球社會的一員,亦即“地球市民”。所謂“地球市民”,是具備“地球社會意識”——一種超越了傳統的血緣、地緣的差異,不同民族與文化的人們自由結合的意識的——文化人。為此,當代的教育,不僅要培養兒童的自主意識,而且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包括對家庭、對他人、對國家、對民族、對國際社會和地球大家庭的責任,養成一個地球時代的人理智地負責生活的必要的能力,以及國際意識、全球意識,以便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其他宗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共同生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把學會共同生活作為培養人的四大共同支柱之一。因此,全球教育視野中的課程開發,包括國際理解教育、環境教育、地球社會教育等,應該得到重視,這是當代課程內容發展的新特點。

二、整合和完整的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為了達成課程目標而設置的各類課程之間的組合,它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根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類型,這些課程將發揮什麼作用。課程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課程目標的達成,關係到培養什麼樣的人。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設計課程結構是課程編製的核心。

從當代豐體教育的課稗日標看,在橫向上,它致力於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在縱向上,它致力於人的發展的自主性和構建性。就第一個方麵,人本主義教育家提出了知識的課程、情意的課程及體驗一統合課程的結構,從而培養知情意統一的“自我實現的人”。

人本主義課程隻注重人格的完整性,它沒有關注人的發展的自主性、能動性。國內有學者借鑒人本主義的課程結構,增加了實踐課程,提出了一種立體的課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