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上述課程的立體結構看,分類之間不盡周延,因為人格和情感、意誌之間存在著包容和交叉關係,所以,人格課程和情意課程可以歸為一類情意課程。這樣,類主體教育的課程結構則劃分為知識課程、情意課程、自我發展課程和活動課程。

知識課程。是突出學術性標準的課程。人的發展,尤其是人的全麵發展,不以高深的學問邏輯和科學知識為前提是不可能的。掌握知識雖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但它是人的發展的基礎,是促進發展的工具和手段。這部分課程主要培養學生運用符號性工具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並使他們從中養成科學的態度,形成科學的精神,學會科學的方法。它包括語文、數學等工具課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科課程,以及綜合課程、隱性課程中的知識性內容。

情意課程。是指旨在發展學生的情緒、情感、態度、價值、品格等非認知領域的心理品質的課程,它包括發展人的藝術情趣,陶冶人的情操的音樂、舞蹈、美術,以及培養人的健康身心和良好品德的體育、心理教育課程和品德課程。情意課程不僅體現在顯性課程中,更體現在作為隱性課程的人際關係中。即便是情意的顯性課程,若使用非人性化、非人格化的手段和方法,充其量獲得的是關於情意的知識,而不會使人性得到陶冶。因此,人本主義教育家的情意教育的信念是,即使是使用教學機器、電腦、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核心仍在於同他人人格的相互作用之中。

活動課程。從活動到課外活動,到今天把活動列入課程,反映了人們對活動重要性的認識日益增加。曆史地看,18世紀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就非常重視“從實踐中去學習”。20世紀初,杜威的進步主義教育主張,提出“從做中學”,為活動課程作了理論的準備。但進步主義教育的“活動課程”,在本質上是對傳統的以知識為架構的學科課程的反叛,它的顯著特點是徹底打破學科界限,否定學科課程的存在,以兒童自己的興趣和活動組織課程。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這些做法,證明是失敗的。我們這裏提活動課程,但並不否定學科課程的主導地位。活動課程的出現,首先是為了彌補學科課程的不足,使學生通過實踐的操作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同時,與學科課程給學生提供的間接經驗不同,活動澡程給人們提供了關於人類社會和生產的直接經驗,提供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經驗,提供關於思維、方法的直觀現象,它與學科課程的間接經驗相結合,完整地構成人的知識結構。同時,也為理論走向實踐,知識運用於實際架構了橋梁。

活動課程有多種,大致可分為:一是學科活動課程。是配合學科的學習而開展的單科性興趣小組活動、科技製作活動等。二是綜合性的活動課程,是以社會問題、生活中的問題為單元組織的社會調查、社區服務等。三是規定性活動課程,諸如班隊活動、共青團活動、升旗、軍訓等。無論哪種類型,活動課都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體現學生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在自主活動中,學生通過體驗學習、探索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

自我發展的課程。教育要致力於人的發展,但人的發展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不是在量上知識的增加,智力、能力的提高,道德人格的完善,而是一種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因的發展。課程不僅要傳授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發展人之發展的動力,授人以自我發展的“發動機”和“鑰匙”,並不斷提高他們的質量和功能範圍。為此,必須設置一種自我發展的課程,使它引導學生自我覺醒,掌握自我發展的策略和方法,具有時刻否定和超越自己的意識和能力。當然,這種自我發展動因的“發展”,不僅需要情為動力,而且需以知為基礎。所以,它是知識課程與情意課程在不同側麵、不同程度的結合,是一種綜合性課程。這類課程有偏重於價值理想教育的,如自我意識啟蒙、學習動力激發、自我實現的教育;有偏重於技術方法的,如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策略和思維方法的訓練以及元認知教育等;有偏重於能力培養的,如智能開發、創造力的訓練和培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