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的發展的動力,就在於自我發展動因的發展,所以自我發展的課程在課程結構中處於核心的地位。整個課程結構,以自我發展課程為靈魂,為歸宿,以知識課程、情意課程和活動課程為載體,為支點。幾種課程相互聯係,各自發揮其獨特功能,其整體作用的結果,是培養了既具有完整的人格結構,又具有自我發展動力的全麵而自由發展的當代類主體。

三、課程內容的策略性、結構性、綜合性和時代性1.當代主體的課程以問題性、策略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識為主要內容無論是學問中心課程還是人本主義課程,都不會否定知識在課程中的核心地位。學生是通過知識的占有和消費,內化為自身的認知結構,成為自身規定性的一部分,來促進自身的發展。但是關鍵在於如何認識知識及其所包含的內容。在我國,人們對知識本性的認識是一種客觀的反映論。“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係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反映的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和規律,屬於理性知識。”“反映論”的知識觀,強調了人的知識的唯物主義根源,這對認識知識的本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因為知識作為一種認識的結果,不僅與認識的客體屬性有關,更與認識主體有關。所以,現代認知心理學著重從主體對客體的作用去揭示知識的本質,強調主體自身的能動構建在認識中的作用。皮亞傑說:“知識是由主體與環境或思維與客體相互交換而導致的知覺構建,知識不是客體的副本,也不是由主體決定的先驗意識。”

在上述知識本質觀的基礎上,現代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的分類,突破了以前客觀性知識的惟一性,而增加了在認識活動中關於人自身的知識。如當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JR安德森將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類,R.E.梅耶將知識分為語義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這兩種分類方法是一致的,其中梅耶的語義知識就是安德森的陳述性知識,他提出的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可合並為安德森的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關於“是什麼”的知識,它主要體現為事物的名稱、概念、命題、事實等方麵的知識,這類知識通常又稱為“記憶性知識”。以往我們講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知識”或“課程是知識的載體”,其中所指的知識就是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有關“為什麼”或“怎麼辦”的知識,主要涉及規則、規律、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體驗等,這類知識必須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一係列的轉化,從而促進人的發展。在當代和未來的信息社會中,信息資源的劇增,想一勞永逸地獲取這些細節性知識是不可能的。當代社會的主體,不可能是“學會”的主體,而必須是“會學”的主體,正如布魯納所說,在未來的社會中,教育將成為生活方式的構成要素,因此,人們在學校教育中必須以學習程序性知識為主,為未來的生活和終身的教育打下基礎。

2.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原則

結構化原則是學問中心課程的一個特點,它仍然適應於當代主體教育的課程內容的設計。因為當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變化日新月異,教育不能再側重知識細節的介紹,而應注重理清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為目的,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能力。所以,當代課程內容的設計,必須吸收課程結構化的思想,改變過去主要按知識點組織教學內容的狀態,使教學內容呈結構狀態。布魯納說,“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當然,不僅要教知識結構,同時還要教學習這類知識的方法程序結構,也就是說,要把“兩類結構”的學習和運用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當學生掌握了“兩類結構”以後,就能夠促進學習遷移,獨立主動地學習新知識。

3.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