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性

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結構的全麵、和諧、充分的發展,而不是某個方麵或部分的局部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素質是一種綜合的、整體的素質,各要素之間具有:“相互促進”或“相互促退”的內在製約關係,即一種主體性素質的發展,有助於促進其他主體性素質的提高;相反,一種主體性素質的不良,則會使其他主體性的發展受到影響。不可否認,傳統教育在追求教育的科學化方麵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於社會曆史條件的局限,這種“科學化”追求往往是不自覺的或局部的,而非全局的、係統的探討,且僅僅流於空洞的設想和美妙的願望,致使在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偏差,例如把教育過程的雙主體交互作用活動變成了教師單向地傳授知識,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個性缺乏應有的尊重,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沒有給學生主體性的培養留下多少餘地,學生很少有機會去開動腦筋質疑問難,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聽而不聞、學而不思”。主體性教育認為,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他們身上蘊藏著豐富的學習、發展潛能。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根據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獨立活動,把人類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財富、智力和才能,轉化為他們的思想觀點,使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和方法結構。唯有如此,學生主體的自主、能動,創造的特征才能得以充分凸現。主體人格才能臻於完善。要達到這一目的,傳統的教育是行不通的。

二、民主性

民主平等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師生關係以及這種關係營造出的一種活潑生動、和諧的教育氛圍,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在傳統教育中,存在兩種典型的師生觀:一種是專製主義的師生觀,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誇大到極處,使得學生不敢言、不敢思、不敢(也不能)自主,時時處於被動、壓抑狀態,何談自主性和能動性,更談不上有創新精神;一種是放任主義師生觀。則在實踐中和方法論上把學生主體作用推到極至,排斥了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係統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影響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主體性教育的師生觀是一種關於傳統教育中兩種對立的師生觀命題的合題,它認為師生關係應以民主平等為基本原則,這是教育愛與教育責任感的有機統一。嚴格要求是對人尊重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教師對學生和社會未來發展負責的體現,教師對學生的真摯的愛與信賴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被充分肯定和認可,從而煥發積極進取的精神活力。主體性教育的民主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把教育變成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得以生動活潑、自由地發展。也就是說,“要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對待學生的現象,為提高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參與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環境。簡言之,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權利,解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二是要實現教育內容民主意識的滲透和學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參與能力的培養,以民主化的教育造就一代富於主體性的新人。這也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民主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