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活動性
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隻有投身於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生主體性的形成與發展,究其實質而言可以抽象為兩個方麵:一方麵,通過活動不斷地將“人類現實”據為己有的內化過程;另一方麵,通過活動不斷地將已有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來的外顯過程。學生的主體性正是通過內化與外顯的無數次交錯而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的。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著主體性,在活動中表現出主體性,這也就是說,活動是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主體性教育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規範、組織和引導,通過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使影響學生主體性形成和發展的各種因素達到優化,使各種不同的活動形式和決定著它們的諸多條件相互促進、緊密結合,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發揮主導作用,“教育者或教師企圖不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去掌握知識、培養品德,即將知識、品德、要求‘加到’兒童身上,任何怎樣的企圖隻會破壞兒童健康的智力發展和精神發展的基礎,破壞培養他的個性品質的基礎”。
四、開放性
學校教育從生產過程中獨立出來而走向專門化,無疑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然而,學校教育在其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個嚴重缺陷——把自身隔離在與社會絕緣的深院高牆內,封閉在狹窄的課堂活動之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聖賢書”恐怕就是這種傳統的封閉型教育的生動描述。這種封閉型的教育與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隔絕,自我封閉,也必然會使學生思路閉塞、視野狹窄,使學生成為不諳世事的“書呆子”,這種人麵對現代開放社會的種種複雜變化將會束手無策,難以適應。
開放型社會需要開放型人才,而開放型人才則需要由開放型教育來培養。現代社會要求通過教育,能夠培養出大批適應開放型政治體製、經濟體製和生活模式,具有開放型思維方式、多維智能結構的人才,這也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體性教育的開放性,首先表現在學校教育係統與整個社會生活的緊密聯係上,它要求把學生從課堂引向廣闊的社會,通過課外、校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豐富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維,從而加速學生主體性的成熟過程,縮短對社會生活的適應期;主體性教育的開放性還表現在學校教育內部應樹立開放的教育觀念,確定培養開放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建構開放的教育體係,選擇和運用開放式教育方法和途徑等等。這種開放型主體性教育,既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部環境,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既有助於學生主體性有序、穩定地形成,也有助於加速學生主體的社會化進程。
二主體性教育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