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教育的目的觀包括近期目的和遠期目的。主體性教育的近期目的是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培育和提高學生在教育中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從而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主體性教育的遠期目的則是造就主體性的社會成員,弘揚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作用,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曆史活動的主體。具體說來,主體性教育的目的觀應著重強調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個體主體性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麵:一是“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即客體條件方麵。沒有外部世界對人的主體性發展的要求和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人的主體性發展將是一句空話;二是在客體相對豐富的情況下,人的主體性發展由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則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主體自身的條件,包括喚醒人主動發展自身的意識即主體意識和駕馭外部世界對其才能實際發展的推動作用的能力即主體能力。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作為實現學生主體性發展的主體條件,是他們在同化人類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中,在自身不斷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形成,並得以強化和完善的。所謂主體意識,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於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它包括主體的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人與自我關係上,意識到“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發展自己的才能”)和對象意識(主要表現在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上,意識到人能將外部世界變為有益於自身發展的“人化世界”)。這就是說,主體意識不僅能意識到內在於主體自身的需要、價值、能力等各種本質能力,而且也能意識到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展示(包括主體性的發展)隻有在對象性活動中,在主體對外部世界推動作用的駕馭中才能實現。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強弱,對於其主體性發展有重要影響。首先,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身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自身的能動力量,不斷地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其次,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對自身發展的責任往往也愈大,從而對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愈高。因此,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學生主體對自身發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從而決定著其主體性的發展水平。可見,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是促進、提高學生主體性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就意味著學生主動地參與自身發展,以達到他們主體性充分發展的開始。

第二,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

個體能力的提高與發展,是個體參與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所必需的。一般說來,個體的能力與其地位、價值直接相關,能力的高低意味著個體對自然和社會所取得的自由程度和貢獻的大小。對學生而言,要使自己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揚,要使自己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真正主體,僅僅具有主體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要自身具有與之相適應的能力,即主體能力。所謂主體能力,就是主體能動地駕馭外部世界對其才能實際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使自身主體性得以不斷發展的能力。個體主體能力的發展水平體現著個體對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二者關係的認識和把握的程度,而這又有賴於學生積極地去吸取前人積累的文化知識經驗,有賴於他們主動地在對象性活動中加以發展和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發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條件去發展自身,從而發展自己的主體性;反之,學生的主體能力發展水平愈低,他在自身主體性發展上就愈感到無能,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沒有音樂的耳朵就不會成為音樂的主體一樣,他也無法真正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