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在以往關於人的發展的研究中,人們往往隻注重人的各種物質、理性能力,而忽視了人的非理性精神領域,這種理解是很不全麵的。其實,人的主體性發展實質上是指人的各種能力和力量的綜合發展,它不僅包括人的理性因素,還包括人的各種非理性因素,即人格。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與主體性的發揮來源於包括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內的整個人的因素和屬性。在主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理性因素製約著認識、實踐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認識、實踐的方式並進而決定著其效果;但對認識、實踐活動起調節作用的則是人的非理性因素,它能使主體的心理活動處於積極狀態而具有動力性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人的非理性因素是人的主體性發揮的催化劑和激素,如果沒有非理性因素的推動、激活和引發,主體即使有再大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也難以發揮出來。因此,主體性發展教育認為,非理性因素的發展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內容,沒有非理性因素的發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就是不全麵的。為此,教育不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智力高度發達的新人,而且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誌、靈感、信念、直覺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活動中,應創設一種輕鬆、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情理交融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過程中,也逐步培養出獨立、完滿的主體人格。
談到這裏,也許有人會問,過去我們倡導全麵發展教育,今天又大力提倡主體性教育,那麼這兩種教育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呢?一般認為,主體性教育與全麵發展教育既有區別,又有聯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首先,主體性發展是人的全麵發展的核心。人的發展是一個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賴性日益減弱,主體性日益強化,不斷地擴大對現實的自由度的過程。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是人的各種潛能中最重要、也是最高層次的潛能,教育隻有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上,喚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才會使學生實現由自在的主體向自為主體的轉變,才會使其積極參與自身的發展與建構,豐富、和諧的主體性才有形成之可能。可以這樣說,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正是他們作為主體參與自身全麵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主體性的發展,學生的全麵發展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麵,主體性教育是全麵發展教育的現實化道路。如果說全麵發展教育是一種教育理想的話,那麼主體性教育則是這種教育理想的現實化狀態和現實道路,全麵發展教育與主體性教育類似於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恐怕將來也不可能有)為人的全麵發展提供適宜的外部環境和條件而使之成為可能。毫無疑問,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我們理想中的追求目標和奮鬥方向,當然應當給予足夠的研究,但不能講得過濫過空。致力於探討現實條件下的人的發展問題,或許是一項更有必要和更有意義的工作。因此,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條件,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很不現實的,其結果隻會使培養目標落空,也容易引起人們理解上的偏差,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在確立現階段的教育目標時,應在一個更深的理論層次上來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質,找準理論分析的著眼點,這才不至於在實踐中被歪曲和庸俗化。如果把全麵發展加以比較符合實際和現實的限製性的說明,那就自然要落實到人的主體性發展上來。現階段的人的主體性發展,從曆史聯係的角度看,它是向著人的全麵發展目標運動中的一個承上啟下的必要環節,是人的全麵發展在當前的現實化狀態和現實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