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活動是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要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就不能不重視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活動,“教育學離開了活動問題,就不可能解決任何一項教育、教學、發展的任務。”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目的的實現和教育任務的完成,必須借助於學生的活動才能成為可能,離開了學生的學習活動,教育的目的必然會落空。明確活動是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明確學生的主體性是在活動中,通過活動而實現發展的,這也為教育在學生主體性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指明了方向,這在客觀上要求教育要有效地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並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就必須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規定,開展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各種教育活動,並加以有效的規範、科學的組織和正確的引導,從而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否則,如果“沒有學生的主體活動,不精心設計和科學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學生的發展就會落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就隻能是一個良好的願望。”

主體性教育理論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對社會、教育與人的發展作了曆史和現狀的分析而提出的。縱觀曆史發展,可以說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推進,總是在促進人的主體性的提高。哲學家高清海先生在分析主體呼喚的曆史根據和時代內涵時指出,集群主體、個人主體和類主體是人作為主體的三種曆史形態,起初人隻能以群體方式發揮主體性,最先形成的是集群主義,隨著個人走向獨立才會形成個人主體,作為最高統一性的類主體則隻能形成在這一切之後。就人類所處的時代來說,集群主義的意識已基本上屬於曆史的過去,以個人為主體本位的發展也已暴露出大量的矛盾,人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發展類主體的問題。但是,回到我們的現狀,情況則有所不同了,我們必須如實地承認我們的落後,這種落後主要的是表現在人的發展的落後狀態。個人作為主體的特性被禁錮,得不到自由的發展,這應該看作是我國社會長期停滯、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麵對這種人的狀態,我們的迫切任務理所當然地應該是首先去解放個人,培植具有充分活力的個人主體,這應當是毫無疑問的,這也是越不過的曆史階段。人的類本性是以無限豐富的個性為內容的普遍人性,它必須以個人的獨立性為前提,隻能是獨立個人發展的結果。這一觀點對教育而言是同樣適用的。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和現狀,現代主體性教育理應強調培植獨立的個人主體。調動與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個人主體性,應當是當代主體性教育的主題,這也是主體性教育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當然,我們這裏所說的個人主體性是與社會同向的個人主體性(即“建設的主體性”),而不是相反(即與社會反向的主體性或“破壞的主體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曆史進步,當一定曆史階段的個人主體性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時,以培植個人主體為主題的主體性教育也將逐步讓位於以發展類主體為主要任務的主體性教育,這既是社會曆史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主體性教育發展的邏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