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後.特別是文革期間,在對傳統教育的全麵批判、清算的過程中,由於片麵強調人性的階級性、主觀能動性和集體主義教育,提出“15年內趕超英美,普及高等教育”;主張培養“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革命闖將”,“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結果造成教學秩序的全麵破壞,導致一代人的知識貧乏,文化斷層和人格素養的下降。
回顧中國教育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曆程,可以看到,教育變革的曆史同時也就是人性變革改造的曆史,就是主體性生成發展的曆史。人的主體性力量的發揮是建立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的基礎上的。上一代的傳統作為主體認識、實踐的成果已經內化到下一代的文化——心理結構當中,左右其認識、行為、情感體驗方式。因此,在現時代弘揚人的主體性,必須注重對傳統的反思、批判,揭示其非主體因素或影響主體性發揮的因素。
三主體性發展觀與教育變革
主體性發展觀作為影響教育目的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人的發展的合理假設,它的應運而生,勢必對教育領域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第一,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主體性意識和主體性思維方式。要用主體性發展去衡量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轉化為教育目標。長期以來,我們為教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誰是主體爭論不休,實際上已轉換了問題的中心。問題不在於誰是主體(教師和學生作為人,自然都應是主體),問題在於誰發展,怎麼發展,教育教學的重心應轉移到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上來。要用主體性去檢驗教育教學工作,找出影響限製主體性發揮的因素。發揮主體性,意味著知己知彼,了解學生,了解自己。這樣看來,主體性並不是什麼玄妙的東西。我們的教育學長期以來被譏為“無人的教育學”,教與學不是建立在真正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同學生合作的基礎上,沒有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主人,現在是根本轉向的時候了。
第二,確立主體性發展的教育目的觀。麵向即將到來的21世紀,我們現在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能不能成為下個世紀的主人,能不能在國際舞台上樹立起新的、積極的、活躍的中國人形象,這個問題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現在社會上出現犯罪低齡化現象,中小學生犯罪率上升,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良好適應社會,或者隨波逐流,喪失生活理想、追求。大中學生中心理隱患增多,對人為什麼活著,怎樣選擇生活道路感到迷茫。目前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仍以知識教育為主,重教育的升學、選拔功能,結果造成少數人的片麵發展,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當年晏陽初先生倡導平民教育,提出要開發腦礦,今天我們更要提出開發人的主體性這一富礦。
第三,變革教育內容和組織形式。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不是知識教育的體係、模式能夠培養出來的。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受學生的具體活動內容、形式製約。現在的教育教學改革倡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教材、教學組織形式並沒有改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轉化為學習的自願性、自覺性,結果,學生一旦考上大學便喪失了學習動機,或者隻知讀書,不知其他。學校教育變成了工具教育、利誘教育。變革教育內容和組織形式,要注意處理好做人與做事(德育與生活教育、知識教育)的關係,在做事中教會學生做人;處理好個性培養與群性(或社會性)培養的關係,在愉快、合作的情境中組織教學;處理好知識掌握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關係,合理地編製、實施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處理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係,使之一體化,成為發展學生主體性的重要場所.而不是課堂負擔的轉移地。
第四,變革教學方式和手段。生產工具的使用使人的生物肢體功能得以延長,人類獲得了超生物的經驗。生產工具的每一次變革便帶來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同樣,教育技術手段從口耳相傳到視聽教學、媒體視聽技術及今天的係統技術,每一次變革都帶來了一次次的教育革命。特別是係統技術的運用,它促進多種感官刺激,提供獲取信息的不同通道,注重動手、動腦的結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結合,有助於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麵生成。我國目前絕大多數地方仍然是黑板加粉筆(已有的設備、技術多閑置不用),有些貧困地區甚至連書籍紙張也不夠,教學仍然是口耳相傳,抄書背書。教師教得笨,學生學得笨,自然不利於主體性發展。但這並不是說要不顧客觀條件限製去普及教育技術。如何處理好教學客觀條件的限製與主觀努力的矛盾,當是發揮主體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又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