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持續農業產生的由來(1)(3 / 3)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要構成危害的發展,即不以破壞子孫後代的資源為代價的發展。它包含兩個重要原則:①“需要”原則,即人類生存的基本物質需求,尤其是世界上窮人的基本需要,應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②“限製”原則,即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目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製,以及由於整個生物圈承受人類活動後果的構成的限製。

“可持續發展”有以下幾點要求:①從挖掘生產潛力和確保公平競爭機會兩個方麵來滿足人類及其後代的需求。②人口的發展必須與生產力的提高相適應,而且應當避免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盲目發展。③不應當破壞地球生命的自然資源基礎,如大氣、水、土地和生物等,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係統的平衡。④就人口或資源利用而論,其增長是沒有限度的,但是,能源、物質、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利用是有限度的,要求在達到這些限度之前的時期裏,必須保證公平地分配有限資源,調整技術發展方向,減輕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壓力。⑤努力減緩非再生資源耗竭的速度,以及設法研製和開發相應替代的資源。⑥保護動植物物種和遺傳資源及其多樣性的獲得。⑦為了保持生態係統的完整性,要把對大氣質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

實質上,持續發展是一種動態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源開發、投資方向、技術開發方向以及變化都是互相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目前和滿足將來人類需要和願望的潛力。

持續農業產生的過程

縱觀世界農業發展的曆史,全世界農業的迅速發展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50多年時間的發展,由於擴大耕地麵積,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增加大量的物化投入,使人類在改造自然、增加食物和纖維產品生產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這個時期,世界農業發展形成了三種生產方式:①工業化農業,通常以資金和化石能源,如機械、電力、化肥、農藥、灌溉等的集約投入為特征,主要以北美、歐洲、大洋洲、亞洲的發達國家為主,如美國、法國、德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日本等。②綠色革命農業,以培育和大麵積推廣高產農作物品種,同時配合水利灌溉,增加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主攻單位麵積產量為特征,主要分布在亞洲、拉丁美洲等資源豐富、地勢平坦、有灌溉條件的農業中心地區,如印度、中國、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墨西哥、巴西等國家。③資源貧瘠,以僅靠沒有保障的降雨從事平麵掠奪式開墾為基礎,生產工具和方式相當落後的雨養農業為特征,主要分布在非洲國家以及亞洲、拉丁美洲的邊遠地區。

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這三種生產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上出現了製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危險信號,都麵臨著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財政經濟以及社會代價等方麵的一係列的嚴重挑戰,部分農業資源貧瘠的發展中國家,其農業也麵臨著可持續性的嚴重問題,但屬於性質不同的另一類問題。

一、工業化農業的發展成就及其麵臨的問題

在經濟發達的工業化農業國家,自20世紀40年代末就開始了農業現代化的建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的商品收入和價格支持計劃、稅收政策,以及農業研究成果的推廣,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到60年代,發達國家基本完成了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形成了依靠農場外部投入(機械、電力、農藥、化肥、灌溉)的“化石能源”農業,其基本特征是:機械化、化學化、專業化、良種化,即以機械力為主要動力,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耕作製度上表現為單一種植、專業化生產、大量推廣使用優良品種等。這種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食物產量也成倍地增加,曾被許多發展中國家看作是現代化農業成功的典範。

工業化農業生產方式曾給世界農業發展產生過積極的作用和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生產方式也引發了一些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1.物種類型減少,天然肥力減退。單一種植栽培和專業化機械耕作,造成物種類型減少,天然肥力減退,嚴重破壞自然資源、農業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有害生物造成的病蟲害加劇;由於追求高利潤和高產量的機械化耕作和耕作方式,破壞了土壤質地,造成水土流失、侵蝕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