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町村設置“推進方針製定委員會”和“技術研究委員會”,主要負責收集信息情報,對本地資源進行管理,由農協具體組織“環境保全型農業”生產的指導、產品加工、售銷等工作,由一個農戶或多個農戶組成的支部承擔生產任務。如北海道中富良野町幾個農戶聯合試驗自然農法種植洋蔥和網紋瓜,北町農協組織用自然農法、減農藥、減化肥法等試驗生產水稻等。
2.製定政策措施鼓勵發展和推進環保型農業。1992年6月,日本製定通過了“農業新政策”,即新的食物、農業和農村政策,規定了“環境保全型農業”的基本方向,提出了推進環境保全型農業的三條措施:①為減輕農業對環境所造成的汙染,提高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效率,提出了重新評估施肥標準和病蟲害防治的判斷標準。②官、產、學聯合進行有關技術開發和研究工作。③為維持和提高地力,要充分利用有機物質資源。同時指出,農業與農村具有保護國土和改善環境的職能,為給所有國民帶來利益,應很好地保護農業資源,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技術。
1993年,日本農林水產省環境保全型農業對策室製定了“環境保全型農業推進對策”,從環境保全型農業綜合推行事業、栽培標準設定調查事業、病蟲草害防除多樣化推進事業、低耗優質農業實驗示範事業、高技術應用防除事業、有助於減輕環境壓力的生物農藥技術開發事業、農藥對水質影響綜合對策及評價檢測技術、土壤改良技術、信息服務網絡技術、有機農業資源、技術以及新機能肥料的研究等方麵提出了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各項事業的具體內容、承擔任務的主體、歸口管理單位、實施年限、經費概算和補助率等。
為了加強對農產品的管理,促進環境保全型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由農業園藝局和食品流通局局長共同簽發了“蔬菜、水果等有關農產品安全標準規定”。製定了資金扶持和鼓勵政策。對於推行“環境保全型農業”的農戶,政府為其提供無息、低息農業貸款,支持其發展生產。
3.開展環保型農業試驗和研究。①試驗研究輪作製度。合理的輪作製度一要利於防治病蟲害,二要不斷改善地力,保持土壤的物質和能量平衡。②研究開展新型化學肥料和施肥技術。為開發和推廣使用緩效性肥料,采用兩層施肥方法,淺層用少量速效常規化肥,供作物苗期利用,深層用緩效性肥料,肥效在作物生育期間緩慢均衡釋放。同時,積極進行根據作物營養狀況和土壤診斷合理施肥的技術研究。③研究開發完全不用化肥、隻適量施用有機肥提高地力和增加農作物產量的技術和方法。如研究用牛糞、穀殼、米糠、豆粕、微生物資材等以不同比例混勻發酵熟化製造有機肥的技術。④土壤管理研究。探索適量施肥、科學管理土壤是目前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⑤研究開發病蟲害防治與清除雜草技術,如單子葉作物與葉作物的輪作、間作,用性外激素誘殺成蟲,用植物提取液(利用印度一種樹的果實)、肥皂液、酒液等防除病害,種植某些有特殊氣味的植物驅防害蟲(如扶蘇),研究利用雜草天敵清除雜草,研製選擇性強、殘留量小的農藥和用量少、難分解的除草劑,等等。⑥新型農業機械開發。⑦研究開發農用生物資材。⑧開發和利用抗病蟲性基因品係。如培育抗稻瘟病的品種,抗耐低溫的品種,抗病蟲害,適應性強的多抗品種等。
4.日本環保型農業技術實用化的發展趨勢。
(1)發展方向。隨著日本對持續農業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逐步深入,對持續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也趨向一致。不論是從日本眼前的經濟原因,還是從注重未來農村和農業永續發展的長遠經濟原因出發,都會意識到需要發展環保型的持續農業。事實上,日本的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已摸索出不少有利於環保的成功經驗,同時,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於在今後的中、長期技術研究開發中解決,逐步建立起一套適於發展環保型農業的新農業技術體係。
(2)環保型農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日本在加強環保型農業的研究與開發方麵投入了高額的研究經費。目前,農林水產省正在積極采取對策,組織國家和地方的力量,開展以下方麵的研究和探討:①土壤管理與施肥。②病蟲等防治。③品種選育。④土地利用等。
(3)環保型農業技術實用化的預測。對技術的實用化預測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現在可進入實用化階段的技術,主要包括四個方麵:①土壤改良和施肥技術。如稻田施用稻草堆肥及采用免耕法;使用遲效性肥料;使用高速行側施肥插秧機和開發高速兩層施肥插秧機;果樹根係限製栽培法的應用(如切根法)。②病蟲害防治與清除雜草技術。如使用水稻育苗箱施藥技術和使用能防止農藥飛散的粒劑;利用性外激素、天敵、弱毒等進行生物防治。③開發和使用抗病性等基因品係,防治病害。④種植體係和土地利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