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編印符合地域特點的環保型農業技術手冊,對農民進行環保型農業的宣傳教育,介紹優秀典型事例。
(4)根據以上的方向,在都道府縣一級建立包括消費者團體代表在內的環保型農業推進協議會,製定基本方針和活動計劃,評估事業成果等。
(5)在確定專門技術員的同時,設置技術研究委員會,負責整理基礎性資料,選擇符合地方實際的推廣技術,並加以體係化等,以便在推進協議會上進行深入研究。專門技術員根據研究結果,開展指導工作。
(6)在普及所一級設置發展環保型農業研究會,確定地域的重點指導作物,製定具體的活動計劃,同時,確定負責窗口的普及員,組織各種領域的橫向聯合指導小組,建立進行係統調查、研究和開展實證展示等的綜合性指導體製。
發展中國家持續農業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農業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等國,在有關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幫助下,也逐步開展了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的研討與實踐活動,尤其是在兩次國際會議(1991年的荷蘭會議和1992年的巴西會議)後,持續農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集中表現為:食物生產的發展速度快於總人口和農業人口的增長速度,使得每個農民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這充分表明農業持續增長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大加強,尤其是在推行“持續農業生產體係”後更加明顯。
一、印度持續農業的發展
1.印度與“第二次綠色革命”。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南亞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獨立以來,印度農業的發展經曆了曲折的過程。獨立初期,即1947~1955年,印度政府比較重視農業,在這個時期曾經實施過農業增產計劃、土地改革和鄉村發展計劃,農業生產呈穩定上升趨勢,年均增產率達35%。但在1956年以後的10年間,即印度實施第二個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由於采取馬哈拉諾比斯模式即重點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忽視了農業投資,工農業生產比例失調,導致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嚴重糧食短缺,為了擺脫糧食危機,印度於1966年開始實施“農業新戰略”,即第一次綠色革命。印度總理瓦傑帕伊不久前在一次會議上強調,“提高農業產量和收益是政府促進農村繁榮戰略的核心”。他說,經過第一次綠色革命,印度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現在,需要發動“第二次綠色革命”,以提高農業的總體效益。這將是印度政府未來幾年優先考慮的重點。
(1)積弊頗多,農業挑戰嚴峻。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耕地麵積16億公頃,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傳統,在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20世紀60年代,印度以擴大農業種植和澆灌麵積、增加肥料使用率、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提高糧食單產為重點,進行了農業的第一次綠色革命,收效明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農業生產年均增長3%。據去年的統計資料,農村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0%,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資源的64%,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農副產品出口占印度外貿出口額的18%。
然而,印度也麵臨著農業生產狀態不穩、農村貧困人口較多的問題。2002年,印度遭遇一場嚴重旱災,糧食產量銳減3000萬噸,全年農業生產出現52%的負增長,拖了當年國民經濟發展的後腿。印度貧困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4,其中大部分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因而,龐大的貧困群體一日不脫貧,印度就一日無緣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專家們指出,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三個突出的原因:①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不足,抗災能力差。遇到自然災害,農業就會大幅減產。②農產品附加值低,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根深蒂固,限製了農業的產業升級。
(2)政策扶持,穩固民心為本。為推進“中的投資導向;政府計劃通過向70%的農民提供低息貸款的方式,指導農民進行產業升級。為此,政府設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並在2004年上半年完成向全國農民發放專用信貸卡的任務。
印度政府還大力推行農村社會保障製度,以著重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政府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農民發放補貼;無房的貧困農民可以獲得政府的建房補助;中央和邦政府對貧困子女的教育給予補貼;對貧困人口購買糧食實行低價政策。這些扶貧措施對保持農村社會穩定、鼓勵農民參與“第二次綠色革命”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