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技興農,關鍵在於人才。大力推廣和采用農業現代科學技術是推行“第二次綠色革命”的內容之一,而其成敗的關鍵在於人才。印度總統卡拉姆說,印度每年有300萬大學畢業生及數量相當的中等職業人才,他們是“第二次綠色革命”寶貴的依靠力量,政府應當鼓勵他們到農村去,用他們的知識為改變農村落後麵貌建功立業。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而且對推動基層農業科技隊伍成長,促進農村科技成果的推廣十分有利。
進入21世紀後,印度正在努力向“世界強國”的目標邁進。印度政府大力推進“第二次綠色革命”,采取各項措施扶貧解困、提高農業效益、維護農民利益和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其實現“世界強國”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
2.持續農業發展的方針和實踐。印度農村發展部1992年提出一份關於持續農業現狀的報告——《印度持續農業的方針、現狀報告》。該《報告》指出:“持續有許多方麵——生態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所有這些方麵必須恰當地同環境結合起來,從而開發出一種成本低廉、能源效率高和環境優良的經營管理體製。土地、水和綠色植被是構成環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合理開發再生和非再生能源必須超越部門的界限,要把整個地區視為一個統一體。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采取一種在文化和社會方麵能為當地民眾接受的適當的技術。”
印度最早發展持續農業的措施是“五五”計劃期間實施的幹旱地區計劃和沙漠開發計劃。這兩個計劃的目標是為了減輕和扼製幹旱的危害性和防止進一步沙漠化,其主要措施是通過開發有關的自然資源,如土地、水源、森林和牧場來保持水土和土壤濕度。此後,這兩個計劃進一步擴大到全國廢地開發計劃和全國流域開發計劃等。
1988年,印度政府為了改變綠色革命後農業生產停滯的局麵,開始實行一項按農業氣候分區的新的農業發展戰略。這項戰略把全國按自然條件和江河流域分為15個農業氣候區,對各個農業氣候區進行了具體研究,並根據各個區的特點製定了發展農牧林漁各業和農村工作的具體計劃,以及引進適用的最新農業技術,包括持續農業技術。新農業發展戰略提出,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減少非再生能源的投入,使印度農業能夠實現在持續基礎上的增長。印度在發展持續農業方麵采取了以下幾種具體措施:
(1)研製和推廣生物肥料。印度農業科研機構經過近20年的研究,已經能夠從大氣中提煉固定氮素的多種生物肥料,其中最常用的有根瘤菌和固氮菌兩類以及藍綠藻。前兩類自然生存於土壤中,後者則滋生於池沼和水田的水麵。這幾類生物肥料在實際使用中已收到較好的成效,其增產效果相當於每公頃節約氮素2~40公斤。但是,這些生物肥料的產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2)推廣使用生物農藥。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外彙,印度實行了一項全國性的生物農藥研製和推廣計劃。印度生物農藥資源豐富。如原產於印度的尼姆樹資源,其種子的提煉品是當今最有效的生物農藥,它能殺死200多種害蟲,卻不傷害鳥類和家畜,也不產生殘毒。加強生物農藥研製的同時,政府還積極推廣生物農藥。1991年,農業部生物技術公司在泰米爾納杜邦的馬杜賴市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農民大集會”,會上進行了生物農藥的宣傳和推銷活動。印度農業部已在七個邦設有生物農藥示範田,總麵積達11萬公頃。
(3)持續農業的能源計劃。由於印度農村半數以上的居民處於貧困線之下,他們隻能依靠非常規能源如牛糞、柴草和農業秸稈等。在森林、草場麵積不斷縮小的情況下,柴草短缺日益嚴重。為了防止森林進一步遭到破壞和應對農村能源需要,印度政府采取了各種開發農村非常規能源的措施。在組織領導方麵,印度政府於1982年設立非常規能源局,1992年將該局升格為非常規能源部。印度農村使用的非常規能源主要有沼氣池、改良柴灶、生物廢料發電、小水電站、風力發電站和太陽能灶等。到1992年初,印度已建立家用沼氣池達1575萬個,修建改良柴灶1250萬個,家用太陽能烘烤係統10127個,太陽能灶具227萬個,風力發電總功率2916MW,小水電站總功率8653MW。另外,印度計劃委員會為了推廣和開發農村非常規能源,“六五”計劃以來在全國250個區推行了一項農村綜合能源計劃。這項計劃在“八五”計劃期間將每年擴大100個區。農村非常規能源的使用和推廣,有效地保護了森林資源和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