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喜馬拉雅山地區生態保護計劃。鑒於喜馬拉雅山地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印度環境和森林部為該地區製定了一項龐大的生態保護計劃。該計劃包括水土管理、持續發展、農業生態體係、生態經濟、環境影響分析和保存生物物種等。不少大學和農業科研機構參加並承擔了有關的研究項目。1989年,印度環境和森林部共批準了13個喜馬拉雅山區環保開發研究項目。
1992年印度中央環境和森林部召集北部和東北部7個邦的環保部長在喜馬拉雅環境開發學院討論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生態保護和開發工作計劃,就喜馬拉雅山地區的自然資源、生物物種分布、人口學和物理參數、模範生態村建設、持續發展示範中心建設、區域性綜合保護和治理政策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5)推廣采用最新農業技術的“模範村”經驗。1992年設在馬德拉斯的一個研究基金會召開了一個以實施“模範村計劃”為主題的討論會。該計劃將在3年內,在25個區的100個村推廣最新農業技術。這一農業推廣計劃的特點是重視生態平衡,尤其強調保護沿海地區熱帶雨林的生態係統。在經過三年實驗後,這100個“模範村”的經驗將向其他地區推廣。這一計劃將從印度工商業界、其他非政府機構以及有關國際機構得到資助,並與政府農業推廣機構互相配合。
(6)魯賓農村發展計劃。印度不少非官方機構包括一些大財團、大企業也從事義務的農村發展工作,在這方麵有一個成功的事例,即“魯賓農村發展計劃”。這項計劃由印度著名製藥廠魯賓實驗所承擔,從1986年起該廠在拉賈斯坦邦帕勒德布爾和阿爾瓦爾兩個縣約20萬人口的100個村推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由於這個計劃取得很大成功,魯賓實驗所獲得了印度工商業聯合會1991~1992年度農村開發活動突出成績獎。
二、墨西哥持續農業的發展
1.墨西哥提出持續農業的背景。近年來,國際上在可持續農業的基礎理論和實用技術體係研究上開展得很廣泛。已建立的四五個世界性可持續農業組織,均設有研究機構和試驗基地。國際著名財團如:洛氏基金會、福特基金會、世界銀行、亞洲銀行、聯合國發展基金等,都紛紛捐款支持各種與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有關的研究項目。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從事各有側重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
美國率先提出並積極實踐“低投入可持續農業”和“高效率可持續農業”;德國提出“綜合農業”的發展模式:法國積極推行環保型農業;日本提出“環境保護和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俄羅斯提出了“生物農業”模式。
在這種客觀環境下,發展中國家在有關國際組織和國際社會的幫助下,也逐步開展了“可持續農業”的研究與實踐活動。如墨西哥強調可持續發展思想,政府與企業界達成一項“工業生態協議”,在全國建立了744個水質監測站,223個生活汙水處理廠,117家工業汙水處理廠,並建立一種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農業生產體係。但由於墨西哥長期推行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把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工業化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農業的發展。又加之農業發展本身以增加農產品產量為主要目標,忽視了農村的綜合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結果導致20世紀70年代以後農業的長期停滯,農產品產量越來越難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多數農民處於貧困之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農業的持續發展麵臨嚴峻的挑戰。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人口快速增長與耕地有限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自然資源利用方麵的短期行為導致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墨西哥位於北美洲的西南部,北部與美國接壤,東南與危地馬拉和伯利茲相鄰,東瀕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麵積197萬多平方公裏,是北美的第三大國,人口近1億。同時,墨西哥又是個多山的高原之國,土地資源相對貧乏。在全國19582萬平方公裏土地中,農業用地僅占138%,適宜耕種的麵積僅占國土的86%,而人口增長率很高。墨西哥國家統計局在一份公報中說,根據2005年的人口調查,從1900年到2005年,墨西哥人口增長76倍。可見,日益增長的人口數量已無法與有限的耕地資源相統一。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推行了“墨西哥糧食體係”計劃,采取了許多短期行為和措施,致使大量森林資源遭到破壞,土壤侵蝕日益嚴重。眾所周知,墨西哥擁有世界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但由於森林麵積的減少,目前,有342種動物瀕臨滅絕,562種野生植物資源明顯減少或已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