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不同類型國家持續農業發展比較(5)(3 / 3)

(2)農村兩極分化突出,貧困地區經濟長期得不到發展,貧苦農民為養活自己,對自然資源實行破壞性的利用,造成貧困與生態環境惡化之間的惡性循環。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仍有300多萬戶農民生活在貧困之中,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旱地農業區。每戶平均占地麵積不到半公頃。由於缺乏資金和技術,他們世世代代在小塊貧瘠的土地上沿用十分落後的耕作技術,不施肥,不灌溉,基本上靠天吃飯。由於長期單一種植玉米,土壤肥力降低,產量不斷下降。尤其在一些緩坡地常年種植玉米,造成嚴重的土壤侵蝕。據估計,墨西哥原有的耕地麵積中有50%的耕地表土層已經流失,土地越來越貧瘠。有些落後地區,印第安人仍然保持了燒荒、刀耕火種等十分原始的耕作方式,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

正如1992年6月,在巴西最高級的環境與發展會議上許多發展中國家代表所指出的:“貧困是發展中國家破壞性地使用資源的重要原因”。然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又進一步加劇了貧困,形成惡性循環。

(3)綠色革命的消極作用使農業現代化進程難以持久和推廣,並帶來了土地鹽漬化和環境汙染等不良後果。墨西哥是最早掀起綠色革命的國家之一。綠色革命給墨西哥帶來了巨大效益。例如,墨西哥從1960年推廣矮稈小麥,三年間種植麵積占總種植麵積的95%,總產接近200萬噸,比1944年提高5倍,施用化肥的麵積由1950年占播種麵積的48%擴大到1965年的265%,灌溉麵積由1940年的96萬公頃擴大到1964年的400多萬公頃。綠色革命對增加糧食產量,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綠色革命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並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從社會影響的角度來看,綠色革命並沒有使墨西哥農村普遍走上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相反,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兩極分化。因為以培育和推廣高產良種為中心內容的現代農業技術一般隻適宜在資金雄厚、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好的現代農業區應用,而在廣大旱地農業區和貧困山區則難以推廣。從生態方麵來看,大量地下水的使用造成水資源短缺,排水係統不完善引起土壤鹽漬化。新的雜交品種的使用使農民放棄了輪種、套種等有利於生態保護的混合作物耕作製,實行大麵積單一作物耕作製,造成病蟲害雜草蔓延等惡果。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品的大量使用,引起土壤和水質的嚴重汙染。綠色革命的消極作用使墨西哥現代農業區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難以保持農業的持續增長。

(4)工業化和都市化造成的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農業持續發展麵臨新的威脅。墨西哥的工業布局和人口分布十分集中。墨西哥城是墨西哥的首都,位於墨西哥中南部高原的山穀中,海拔2240米,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麵積可達1500平方公裏,人口多達1800多萬。它集中了全國約1/2的工業、商業、服務業和銀行金融機構,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它也是墨西哥人口最集中、汙染最嚴重的地方。那裏集中了全國40%的工業投資和20%的工業企業,其中包括汙染十分嚴重的煉油廠、造紙廠、糖廠、紡織廠等。300多萬輛汽車排放的廢氣,使整個城市煙霧彌漫,空氣中懸浮的粉塵使公路兩旁的樹木枯萎。許多工廠缺乏排汙裝置,將未經過處理的汙水隨意排放。墨西哥城每秒鍾排放的汙水達46立方米,全國未經處理的汙水排放量每秒達184立方米。橫貫中部七個州的萊爾馬-聖地亞哥河和全國最大的湖泊恰巴拉湖的水質,因大量廢水注入而受到汙染,周圍農田也受到影響。石油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墨西哥灣近海的漁業資源遭到破壞。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工業的發展,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的數量驚人地增加,這些廢棄物一般都未經處理倒在荒野或山穀中,許多有毒物質滲入地下或流入河中,造成對土壤和水質的汙染。

麵對以上嚴峻現實,加之可持續農業已在全球形成大動向這個背景,墨西哥人迫切希望找到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以保持在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清潔的基礎上,滿足當代人和子孫後代對物質的需求。這樣,發展可持續農業模式便被墨西哥提上日程,倍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