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濕潤和半濕潤熱帶地區的複種、輪種製度。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農村普遍采用玉米、菜豆和南瓜三種作物套種的製度。菜豆比玉米矮,需要的光照比玉米少,兩種作物套種可提高日照的效益。豆子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促進玉米的生長。南瓜的蔓藤和葉子可以防止雜草生長和保持土壤的溫度。據阿馬爾多在墨西哥塔巴斯科州卡德納斯村的調查,每公頃土地的產量,玉米、菜豆、南瓜三種作物套種比單一種植玉米要高50%。
(2)熱帶庭園農業。在墨西哥南部塔巴斯科州的庭園農業,平均規模07公頃。庭園內樹木處於最高層,約占庭園麵積的307%,芒果樹是當地庭園必有的樹種。比樹木略低的是多年生灌木、苗圃和葡萄架,再下麵是草本植物,包括玉米、菜豆、南瓜、番木瓜、香蕉、木薯等當地人的主要食品和各種花卉觀賞植物和藥材。一般單個庭園種植的植物品種平均達55種之多,每個家庭庭園還養幾頭豬、山羊和豚鼠,牲畜的糞肥是種植業主要的肥料。
(3)傳統濕地生態農業體係。在墨西哥中部布埃勃拉盆地,當地農民根據該地區地勢低窪和多水的特點,將耕地修整成一塊塊“壟地”或台地,每塊寬15~30米,長150~300米,兩邊修築水渠。壟上混合種植各種作物玉米、菜豆、南瓜、蔬菜、苜蓿等,主要采用綠肥和糞肥。水渠起到灌水和排水的作用,以防止土壤漬水和鹽堿化,渠中浮生植物和雜草是很好的肥料。這種傳統濕地生態農業係統能有效保持土壤肥力和係統的良性循環。
(4)熱帶雨林生態農業體係。墨西哥南部恰巴斯州農民以傳統方式利用熱帶雨林,既生產必要的食品,又保持了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農民靠在林間種植玉米、塊莖作物和蔬菜的同時,還種植可可、萼梨、香蕉、番木瓜等農產品。
4.控製人口增長,減輕對自然資源的壓力。20世紀70年代以前,墨西哥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導致人口激劇增加,國內糧食短缺。自1973年起,政府改變了人口政策,開始提倡計劃生育。80年代,墨西哥政府給予人口問題以更大的重視,加強計劃生育的宣傳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還很不平衡,農村人口的增長仍未得到應有的控製。為了控製農村人口的增長,政府製定了1990~1994年全國計劃生育規劃,強調今後要特別加強對農村落後地區人口的控製。
三、巴西持續農業的發展
1.巴西戰後經濟和農業發展戰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30多年裏,巴西經濟發展很快,在這一時期,巴西各屆政府均采取替代進口式的內向、保護型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對巴西整個經濟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相比之下,巴西農業發展戰略的基本特點一是外向型,二是以擴大“農業邊疆”為主。
由於政府的農業發展戰略強調農產品出口和擴大“農業邊疆”,忽視了糧食生產,特別是忽視了城鄉貧困階層的基本需求,因此每年要花費10億~20億美元進口糧食。強調“農業邊疆”開發,忽視糧食生產和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巴西戰後農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缺陷。
這種發展戰略,決定了巴西持續農業發展的重點,是滿足國內糧食和纖維的基本需求,防止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盡管1979年巴西著名經濟學家德爾勞·內托任經濟部長時開始強調農業發展,強調糧食生產與出口作物並重,對糧食生產從資金、政策上給予優惠,但由於土地分配、價格等諸方麵的原因,糧食生產始終不穩定,到20世紀90年代初,糧食問題仍然未能“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