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不同類型國家持續農業發展比較(7)(2 / 3)

(6)巴西農牧產品生產與貿易挑戰。①巴西農牧資源豐富,產品發展潛力大。但目前農業的普遍障礙是投入不足,政府農業預算受限。為了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建立新的能激勵農業發展的融資計劃和政策。②從耕作技術上,要大力發展直播技術,即農業免耕技術。③加強農業檢疫和保護,特別是保證農產品生產質量的穩定和提高。④加強國家貿易談判和貿易,這是實現農產品貿易特別是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根本所在。⑤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的改善。政府四年計劃雖然對未來農業物流和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規劃,但由於投資不足,實現農業生產與貿易條件的根本改善並非易事。

4.亞馬遜森林的開發與破壞。

亞馬遜森林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熱帶雨林,地跨巴西、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圭亞那和蘇裏南,總麵積700萬平方公裏。亞馬遜森林的絕大部分位於巴西境內,麵積500萬平方公裏,約占巴西領土麵積的59%。

(1)經濟發展與亞馬遜森林的破壞。20世紀60~70年代,巴西經濟經曆了曆史上空前的飛速發展時期。1968~1973年期間,經濟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長,被世界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實現這個奇跡的主要原因是全力開發亞馬遜森林和土地資源及礦產資源。龐大的農、工業開發計劃,毀壞了大批熱帶雨林,嚴重地破壞了亞馬遜流域的生態環境,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對。

(2)巴西政府對恢複森林的措施。巴西政府開發亞馬遜森林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民族經濟的發展,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巴西政府已經頒布法令嚴禁亂砍濫伐,停止對森林開發發放補貼和信貸,以後又廢除隻有出示森林砍伐證明才頒發土地證的法令。除此之外,巴西政府也十分重視植樹造林,並頒布相應的法令和優惠政策。由於政府的優惠政策,目前全國登記注冊的造林公司達上千家。除此之外,巴西還根據氣候特點,鼓勵種植生長速度快、單位麵積產量高、鋼鐵和造紙工業急需的桉樹。桉樹的植樹造林麵積占全國植樹造林麵積的90%。

5.巴西政府生態環境政策的演變。隨著國際輿論壓力的增加,巴西經濟社會學家和巴西政府對生態環境問題以及環境與發展之間關係問題的認識正在逐步加深,生態環境政策也在不斷演變。

(1)20世紀70年代,政府對環境問題的立場。從197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世界環境大會以後,巴西政府對生態環境政策進行了不斷修改。20世紀70年代巴西實施“2000年經濟強國計劃”,成為政府政治和經濟決策的中心,因而忽視環境,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不相融。巴西對豐富的自然資源實行優惠的外資政策,但缺乏環保政策,因此發達國家將汙染嚴重的采礦業、石化工業、造船業等受本國環保法限製的工業,紛紛遷入巴西。70年代也是巴西大力開發亞馬遜地區的時代,經濟增長是70年代壓倒一切的任務,生態環境問題尚未提到日程。因而在大會上,巴西政府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一樣,采取發展第一、環境第二的政策。甚至認為,提出環境問題是工業發達國家企圖阻止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借口,巴西讚同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的名言:“最大的汙染是貧困”。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對巴西經濟的發展是嚴重的衝擊,但並沒有改變巴西經濟發展戰略,也未能使巴西認識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2)經濟調整時期的環境政策。20世紀80年代是巴西經濟衰退和外債危機時期。此間,國內有一批有識之士為保護巴西生態環境奔走呼籲,並成立以保護環境為宗旨的“綠黨”。民間的環保立場和呼聲,對政府的環保立法和政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81年巴西製定了一項環境政策,其目的在於“保持、改善和恢複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人類生命的尊嚴”。環境政策強調減少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副作用。

為了協調聯邦、州、市的環境政策,政府還頒布了6938號法令,建立國家環境體係和國家環境委員會。國家環境委員會建立後,1986年頒布了直接或間接地涉及環境問題。憲法規定,公共部門有權控製對生命、生活質量、環境構成威脅的生產、銷售、技術和物質的應用,保護動物和植物。盡管環境問題列入憲法,但憲法沒有強調對汙染的懲罰,忽視預防,缺乏對聯邦、州、市之間環境問題的協調機構,缺乏環保專業人才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