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不同類型國家持續農業發展比較(7)(3 / 3)

(3)科洛爾政府時期的環境政策。20世紀80年代末期,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1988年西柏林會議後,在世界生態組織和發達國家的壓力下,世界銀行從該年9月開始,在提供信貸贈款前,必須對項目進行環境影響研究,使巴西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影響,特別是對電力工業和礦產業影響最大。1988年10月,亞馬遜森林環保人員門德斯因阻止亂砍濫伐而被殺,引起國際上普遍而強烈的反響。1989年4月7日,薩爾內總統在強調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製定《我們的自然》計劃。《我們的自然》計劃嚴格禁止在亞馬遜森林地帶實施牧場擴建計劃,廢止各地必須提供森林已被砍伐證明作為獲得土地證明的先決條件法令,對環境機構進行改革,建立巴西環境和可更新自然資源研究所,以替代原巴西森林開發研究所、漁業開發管理局和橡膠開發管理局。1990年科洛爾政府執政後,生態環境的破壞仍然十分嚴重。民眾環保意識的加強,國際上的越來越大的壓力,迫使科洛爾政府更加重視環境問題。科洛爾政府製定了“國家環境計劃”“國家複興計劃”,以及對1992年世界環保大會提供了巴西國家計劃報告補充計劃。

1.國家環境計劃。主要強調前政府確定的環境保護區,強調對生態體係受嚴重威脅地區的保護,如潘塔納爾沼澤地,大西洋林地和巴西海岸。強調加強環保機構的建設及聯邦、州、市環保機構之間的協調。國家環境計劃得到世界銀行的資助,世界銀行發放166億美元貸款,但由於內部機構之間的矛盾,影響了計劃的實施。

2.國家複興計劃。這是一項提交國會討論的長期發展計劃。該計劃強調持續發展。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提出了關注環境問題,強調了物種多樣化和合理開發自然生物資源的舉措。該計劃首次承認巴西近幾十年來所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模式是巴西生態環境遭破壞的原因之一。該計劃還強調,國際市場自然資源價格的下降,迫使巴西開發更多的自然資源。在環境問題上,國家複興計劃提出了15條政府行動方針,如強調各級政府在環境問題上行動的統一性,承認民間環境組織的作用,指出影響環境的主要部門是采礦、冶金、石化、交通、通訊和電力。該計劃還要求對以往頒布的環境法令進行檢查,不僅強調宏觀環境政策,更強調微觀環境政策,強調環保科技的發展和大、中、小學校的環保教育,計劃還強調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國際上轉讓先進技術,提供資金,促進巴西農業的持續發展。

3.國家環境計劃報告補充計劃。這是為向1992年世界環保大會提供巴西國家環境狀況和對環境問題立場的報告。該報告強調巴西多年來在環境問題上的努力(包括環保機構的設置、環保投資等)。該計劃批評軍政府1985年製定的開發印第安人居住區的經濟,導致近5萬淘金者進入該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北部卡利亞計劃。指責長期實施“農業邊疆”計劃是200萬公頃森林直接破壞的原因。同時指出,從70年代初起亞馬遜熱帶雨林區,每年有近23萬平方公裏的森林被毀壞,是實施鼓勵開發大型農牧業計劃、移民計劃、水電站計劃和公路修建計劃的結果。

科洛爾政府除製定各種環保計劃外,還采取了一係列具體措施:①建立生物保護區。先後建立了塔巴廷加、娃圖馬、彼熱坎特、大西洋林地等生態保護區。②劃分印第安人保留地。在巴西環保運動和國際壓力下,1991年來科洛爾總統頒布了建立雅諾瑪米印第安人保留區的法令,廢除了1988年製定的西亞馬遜邊界開發計劃。③在高、中、初級學校開設環境保護課,在大學設環境保護博士學位。④製定外債轉換環境投資法令,鼓勵債權人在巴西環保方麵投資。盡管科洛爾政府在保護環境方麵進行了一些努力,但由於巴西本身的特定條件,如軍人強調亞馬遜邊界的安全,企業家強調亞馬遜地區的經濟開發,大莊園要求大規模開發土地和牧場,因而,政府在處理主權、發展、環境等的關係時,自然更多地強調經濟發展,忽視環境。這種基本立場並沒有十分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