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中國持續農業的發展(1)(3 / 3)

持續農業建設是一項涉及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龐大係統工程,各試驗區都由政府領導掛帥,成立了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委員會或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和組織試驗示範區的工作,並組織專門的研究隊伍對影響本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進行係統的分析與評估,研究相應的對策、措施,製定《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建設規劃》,指導和推進試驗示範區的建設。試驗示範區建設緊緊圍繞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三大目標,突出經濟係統抓“兩增”:①糧食增產;②農民增收。社會係統抓“兩控”:①控製人口過快增長;②控製濫用自然資源。生態係統抓“兩治”:①治理水土流失;②治理環境汙染。

試驗示範區采取的主要做法:①運用工程、生物、技術等措施,以植樹造林種草、治溝治坡為重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強化持續農業的基礎建設。②開發引進和推廣各種農業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③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農牧工結合,建立多級循環利用的持續農業結構,延長產業鏈,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增加農業可持續發展後勁。④加強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⑤嚴格控製人口增長,加強對廣大農民進行持續農業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在持續農業建設中的參與意識和能力。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各地湧現出一些好的典型,創造了許多新的發展模式,產生了一批有分析、有研究、有新思路、新見解的研究成果。這些典型、模式和研究成果,一方麵展示了持續農業發展的前景,為我國實施持續農業發展戰略樹立了樣板,同時對於指導和推動我國持續農業的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持續農業與生態農業

一、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原理與特征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20世紀80年代初就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即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一詞雖源自於西方,但中國的生態農業思想卻不同西方的生態農業,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的生態農業是借用西方生態農業的名詞,吸收了中國傳統農業思想精華,並結合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它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協調為目標,運用係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建立的具有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係,是較為完整的可持續農業理論與技術體係。其主要特征有:

1.中國的生態農業是從係統的思想出發,按照生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係統工程方法建立起來的綜合農業發展模式。

2.中國的生態農業強調經濟效益,追求高的農業生產收入,不排除資本和農業生產資料的大量投入,尤其是化肥和農藥的投入。

3.中國的生態農業包含有較為完整的生態過程,其生態效益是通過對生態過程的駕馭來實現的。即初級生產者(綠色植物),第二級農業者(各種動物)和分解者(微生物)並存,通過人為設計,理順各級生產者之間的關係來實現生態效益目標。

4.中國的生態農業的經營單元一般較小,勞動力密集度較大,生態過程的管理均為以體力為主。

二、生態農業具有的特點

1.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麵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係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汙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