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食物鏈
植物所固定的太陽能通過一係列的取食和被取食的關係在生態係統中傳遞,我們把生物之間的這種傳遞關係稱為食物鏈。例如,綠色植物的莖葉被草食動物采食,草食動物成為肉食動物的獵獲物,弱小的肉食動物又被凶猛的大動物捕食。由於受能量傳遞效率的限製,食物鏈不可能太長,一般的食物鏈都由4~5個環節構成。如在湖泊中,許多甲殼動物和昆蟲動物都吃藻類,但前者又是小魚的食料,小魚又被鱸魚所食,狗熊又捕捉鱸魚,就是俗話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吃泥巴”。在草原生態係統中如:蝗蟲吃牧草,青蛙吃蝗蟲,蛇吃青蛙,鷹吃蛇,它共有5個營養級(見圖1-1)。
在森林係統中如:昆蟲吃樹葉,鳥吃昆蟲,蛇吃鳥,野豬吃蛇,老虎吃野豬。老虎是山中之王,位於食物鏈的最末端。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係統工程的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農業體係。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係,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的由來
生態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概念基礎上提出並發展來的,是由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奧伯特(WilliamAlbrecht)1971年提出的,並在歐美地區有一定的實踐。生態農業的基本含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投入,經濟上有生命力,有利於長遠發展,並在環境、倫理道德方麵及美學上能接受的小型農業。
英國學者瓦庭頓(MKWarthington)在《生態農業及有關農業技術》一書中,認為生態農業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是一個自我維持係統,一切副產品都需要再循環。
2.提倡使用固氮植物、作物輪作以及正確處理和使用農家肥料等技術,保持土壤肥力。
3.生物群落多樣性,種植業與養殖業比例恰當,使係統能夠穩定、自我維持。
4.單位麵積的淨產量必須是高的。
5.為獲得高產,農場規模應該是較小的。
6.經濟上必須是可行的,目標中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獲得真正的經濟效益。
7.農產品就地加工並直接供給消費者。
8.在美學及倫理道德上必須為社會所接受。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什麼
生態農業的基本特征有以下10個方麵:
1.戰略性。生態農業是從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將農民目前利益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同社會整體利益結合起來,能夠實現農業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性的一種農業發展方式。
2.綜合性。生態農業是具有綜合性、係統性的農業。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複合係統,強調發揮農業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麵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3.協調性。生態農業重視係統整體和各子係統發展的協調,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協調,農業同其相關產業以及農村同城市、農業同工業乃至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4.地域性。生態農業是嚴格按照生態地域分異規律進行建設和生產經營的,強調因地、因時製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揚長避短,發揮區域優勢。
5.層次性。生態農業從經營規模來說,小到以家庭經營為單元的生態戶、以集體為單元的生態農場、以一定區域為單元如生態村和生態鄉,大者可以為生態縣、生態地市、生態省。從生態農業發展階段來說,層次有低有高,在繼承傳統有機農業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和方法所建立起來的生態農業層次為低層次起步階段,當運用農業係統工程和現代生物技術後,就可以上升到高層次現代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