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係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7.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8.穩定性。生態農業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能夠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自我調節的功能,在一定外力幹擾條件下,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強、較穩定。

9.開放性。中國生態農業是一個開放的農業生態係統,它需要係統外的經濟投入(包括資金、技術、信息、物資與能量)以提高係統的生產率,輸出優質、量多的農產品,減少廢棄物。

10.持久性。生態農業因其農業生態經濟係統結構合理、功能高,物質與能量能形成良性循環,保持了生態經濟係統動態平衡,投入少、產出大、效益高。既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又能產出豐富多樣的農產品,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具有持久性,是實現農村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的農業發展方式。

世界生態農業的定義是什麼

國外生態農業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和生物農業等;其生產的食品稱生態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機食品等。

各國對生態農業提出了各自的定義。盡管各國對生態產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這就是在潔淨的土地上,用潔淨的生產方式生產潔淨的食品,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目前,在世界上實行生態管理的農業用地約1055萬公頃。

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生態農業將會成為21世紀世界農業的主導模式。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生態農產品可以解除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這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大市場動力。西歐是全球最大的生態農產品消費市場,2000年生態農產品消費總額達到955億美元,其消費額在未來幾年裏將會保持連年增長,生態食品已不再隻是一種時髦。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那樣,生態農業有朝一日將會成為世界農業的主流和發展方向。

2.生產和貿易的相互促進。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對食品衛生和質量的監控越來越嚴,標準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與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和產品衛生安全標準要求更加嚴格,食品生產的方式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這就要求食品在進入國際市場前由權威機構按照通行的標準加以認證,獲得一張“綠色通行證”。目前,國際標準化委員會(1SO)已製定了環境國際標準ISO14000,與以前製定的ISO9000一起作為世界貿易標準。所不同的是,後者側重於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管理體係,而前者側重於企業的活動和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及貿易自由化,各國在降低關稅的同時,與環境、技術相關的非關稅壁壘日趨森嚴。所有這些都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3.各國生態食品的標準及認證體係將進一步統一。現在,國際生態農業和生態農產品的法規與管理體係分為三個層次:①聯合國層次;②國際非政府組織層次;③國家層次。聯合國層次目前尚屬建議性標準。為了指導全球生態食品的發展,消除貿易歧視,今後各國生態食品標準將在以下三個方向邁向國際間協調與統一,一是與世界食品法典委員會製定的有關食品標準以及國際質量認證組織、WTO等製定的有關產品標準趨向協調、統一;二是非政府組織做好地區和國家之間標準的協調;三是地區和國際標準進一步得到互相認可,以削弱和淡化因標準歧視所引起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

4.各國生態食品的發展將進一步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生態食品生產技術的研究和探索今後將主要在四個方麵展開:一是圍繞可持續農業體係的發展,進一步鞏固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二是如何保持生態食品生產技術本身的可持續進步;三是以標準的製定和完善為切入點,提高生態食品的生產技術水平;四是加強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天然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生產資料的研製、開發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

生態農業發展的原因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現代食品生產出現了三種區別於以往在自然形態下生產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