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全國已基本形成了國家、省、試點縣三級生態農業管理和推廣體係,初步建立起生態農業的理論體係,頒布了全國生態農業建設技術規範,生態農業建設逐步走上了製度化、規範化的軌道。隨著生態農業建設的深入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範圍日益擴大,全國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縣、鄉、村已達到2000多個,遍布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生態農業建設麵積1億多畝,占全國耕地麵積7%左右。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受到國內外的高度評價,已有7個生態農業示範點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稱號。據對35個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的不完全統計,通過近五年建設,糧食總產年均增長842%,總產值年均增長79%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4%。同時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護,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製。與1990年相比,示範縣水土流失麵積減少了49%,土壤沙化麵積減少了21%,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和持續發展的後勁,環境效益十分顯著。
今後,我國的農業要實現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必須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生態農業是由資源浪費的粗放經營向資源節約的集約經營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壞生態環境的掠奪式經營走向資源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將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調動全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堅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緊緊圍繞我國生態環境麵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為先導,以重點地區治理開發為突破口,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處理好長遠與當前、全局與局部的關係,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兼顧原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別是生態係統、經濟係統和社會係統的功能的體現,三者密切相關、相互依存。生態農業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就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經濟效益是進行生態農業建設的前提,沒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就失去了經濟目的和動力。而生態效益可以保證明天取得更大、更好、更持久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則不但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保障。
2.全麵規劃、整體協調原則。生態農業係統整體中包含著各個部分(子係統),每個子係統內又包含著許多部分和環節,所有這些部分,不是單獨、個別地存在和起作用,而是組裝、構築或相互聯係、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發揮著更大的整體增益效應。生態農業係統的整體協調和整合主要是指:農業部門,即農、林、牧、漁和加工之間的協調和整合;發展生產和開發利用資源以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還有城市和鄉村一體化,工業和農業一體化的更多宏觀的整體協調和整合。
3.物質循環、多級利用原則。所有農業的有機物質包括“廢物”(指死體、殘體及排泄物)都實行多次利用、多級利用、循環利用和深度加工等。通過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包括食用菌生產)配套,實現植物性生產、動物性生產與腐屑食物鏈的結合,提高生物利用率。
4.因地製宜原則(空間分異原則)。生態農業建設十分強調具體的生態環境經濟條件,所以搞生態農業建設必須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等,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糧則糧。從而因地製宜地合理安排農業生產。
5.合理利用、增殖資源原則。對無需更新的“恒定”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潮汐能、空氣、降雨、地熱等資源采取充分利用的原則。因為這些資源不加以利用就會自然消失,係統資源白白浪費。對可再生資源如森林、牧草、野生動物等資源實行永續利用原則。這些資源有其自然生長和再生增殖的過程,實行永續利用就是合理開發與它本身自然增長和自身繁殖力同步協調、不能超過,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自然資源的再生增殖。對不可再生資源如煤、天然氣、石油、金屬礦物等資源實行節約利用原則。因為這類資源經過開發利用不能再生,其數量隨利用資源數而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