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發展經濟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原則。在生態農業建設中,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注意與保持水土防止流失、保護資源禁止過度開采利用、改善生態環境等各方麵有機聯係起來。一定要避免那種犧牲生態環境利益,隻追求經濟效益的發展模式。

7.係統有序原則。按照係統工程原則和方法以及非平衡係統從無序到有序發展的原理,農業係統本身有著內在的相互聯係。因此可以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合理的計劃和規劃,並按規劃來實施。

8.利用生物種間互補原理的原則。自然界的生物種與種之間存在著極其複雜的相互關係,有競爭、捕食、寄生、抗生等負相互作用和共棲、原始合作和互利互生等正相互作用,所以在農業生產中人們可以利用生物種之間的各種關係,將不同生活型的物種通過間作、混種與混養建成人工複合群體,利用它們之間的互利合作關係,收到增產、增益效果。在生態農業建設中有效合理地利用物種間互補原理可以起到以下作用:可增強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使產量穩定;改善農作物生長條件;提高土壤肥力,複合群體比單一群體有機殘落物多,可增加土壤有機物質;減輕病蟲害的危害,由於複合群體的覆蓋度大,可抑製雜草生長,利用魚捕食水稻田中害蟲和雜草,化害為利。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大約50年左右的時間,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綜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工程,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力爭到21世紀中葉,使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適宜綠化的土地植樹種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係,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川秀美。

1.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10年,堅決控製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製荒漠化的發展,使生態環境特別脆弱的黃河、長江上中遊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鬥目標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麵積60萬平方公裏,治理荒漠化土地麵積2200萬公頃;新增森林麵積39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9%以上(按鬱閉度大於02計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萬公頃,退耕還林500萬公頃,建設高標準、林網化農田13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麵積達到8%。在生態環境重點區域建立預防監測和保護體係。

前期要力求起好步,開好局。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製黃河上中遊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濕地開發,堅決禁止毀林毀草開墾和圍湖造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逐步將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實現梯田化。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穩定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麵積30萬平方公裏,治理荒漠化土地麵積960萬公頃;新增森林麵積25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76%以上,新增自然保護區麵積8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0萬公頃,退耕還林300萬公頃,建設高標準、林網化農田麵積6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1500萬公頃。在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水土保持、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建立全國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