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稻—萍—魚”立體生態模式

“稻—萍—魚”立體模式是以水稻為主體的4層次立體結構。第一層是魚坑,魚溝上的瓜、豆、果(葡萄);第二層是水稻;第三層是紅萍;第四層是水中的魚。多物種共生、水陸相交錯,即是立體的種植業,又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結合。

1.合理設計魚坑、魚溝。坑溝麵積根據對魚、稻的要求而定。一般占本田的8%~10%。

2.選擇適應稻萍魚田的魚種。稻萍魚以紅萍為主要餌料。應選擇以攝食紅萍的草食性魚類為主、輔之雜食性魚類。適宜的魚種有草魚、羅非魚、鯉魚、鰱魚、泥鰍。

3.選擇適宜稻萍魚田生長的萍種。適宜的萍種有細綠萍、卡洲萍、小葉萍、紅萍。根據萍種對溫度要求不同,采取多萍混養,延長稻田紅萍供應時間。

4.選擇適宜的稻田。應選擇水源充足,灌排自如,有穩定水體環境的稻田。

5.培育壯秧。選擇抗病性強,抗逆性好,耐淹、葉片直立的豐產良種,培育無病害的壯秧,以利早發,提高成穗率。

6.適時排灌。水稻生長前期、分蘖要求淺水,魚體尚小,應掌握淺灌原則。後期隨魚的生長和水稻拔節對水分需求更多,逐步加深水層。

7.合理施肥。施肥原則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基肥、輕施、早施追肥;提倡化肥基施,追肥深施,和根外追肥等方法。

8.科學使用農藥。選擇對水稻病蟲害具高效、對魚類屬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藥。如:三環唑、多菌靈、井岡黴素等。掌握農藥的安全用量,采用適宜的施藥方法以細霧或迷霧的噴霧方法施用農藥。施藥時間宜在晴天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施藥。

9.加強魚的飼養管理。適時補充餌料,注意魚病和敵害的防治以及防逃等措施。

10.“稻、萍、魚”模式綜合效益。水稻產量可提高5%~7%;增加鮮魚產量,減少稻田病蟲害和雜草危害,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紅萍的肥效。

什麼是“豬-沼-果(菜、菌、藥、花)”模式

“豬-沼-果(菜、菌、藥、花)”能源生態經濟模式,在南方非常有代表性。所謂“豬-沼-果(菜、菌、藥、花)”模式是以沼氣為紐帶,把豬禽養殖和林果、糧食、蔬菜、食用菌種植連接起來,畜禽糞便入池發酵生產沼氣,沼氣點燈、做飯,沼液浸稻種、噴灑果樹以增強抗逆性,沼渣肥田或種菜、種菇,形成農業生態良性循環,提高產出率,顯著地增加農民收入。

什麼是桑基魚塘生態模式

桑基魚塘是我國珠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區一個完善的生態模式。這些地區地勢低窪,水患嚴重,當地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因地製宜,根據地區特點,把低窪地挖深為塘,把挖出的泥土覆於四周為基,塘內養魚,基麵種桑、種作物,形成了一個“基種桑,塘養魚,桑葉飼蠶,蠶屎飼魚,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生產格局,成為一個基塘式人工生態係統(見圖4-2)。

桑基魚塘具有生態的適應性和經濟上的可行性,它把桑、蠶、魚有機地聯係起來,成為物質良性循環的生態模式。現在桑基魚塘已發展成蔗基魚塘、果基魚塘、菜基魚塘、稻基魚塘等多種基塘式的農業生態模式。這樣桑(蔗、果、菜、稻)—蠶(畜、禽)—魚—桑,水陸結合,魚桑共存,動植物互惠互利,相輔相成,成了江南水網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的一種主要模式。

什麼是農牧交錯帶家庭生物經濟圈模式

該模式是從西北風沙區農牧交錯帶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沙地中,以甸子(甸子,指散布在沙坨與沙沼之間的低濕草地或沙質平地,麵積大小不等。一般在10~30畝,最大的可以超過萬畝)為核心,圍出50~100畝一塊的土地,農牧戶在這塊地上建房安家,庭院中修建畜棚暖圈,棚圈內還可建沼氣池。以庭院為中心點,向外延伸,院外甸子地上開墾出10~20畝農田,沼渣、沼液供院內菜園和院外農田作有機肥,以改良沙質土壤。農田帶內打1~2眼灌溉用的塑料管小機井,並建圍欄。農田帶之外是牧草帶,牧草帶之外是栽植喬、灌木的防風林帶,林帶之外是固沙雜草帶。這樣就可以使中心農田不受風沙、牲畜踐踏和幹旱的危害,保證穩產高產,長期穩定地解決一個3~5口人家庭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