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糧飼-豬-沼-肥”生態模式

1.基本內容:

(1)種植業由傳統的糧食生產一元結構或糧食、經濟作物生產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飼草作物三元結構發展,飼料飼草作物正式分化為一個獨立的產業,為農區飼料業和養殖業奠定物質基礎。

(2)進行秸稈青貯、氨化和幹堆發酵,開發秸稈飼料用於養殖業,主要是養牛業。

(3)利用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用於種植業生產。

(4)利用畜禽糞便進行沼氣發酵,同時生產沼渣沼液,開發優質有機肥,用於作物生產。主要有糧-豬-沼-肥、草地養雞、種草養鵝等模式。

2.主要技術:秸稈養畜過腹還田、飼料飼草生產技術、秸稈青貯和氨化技術、有機肥生產技術、沼氣發酵技術以及種養結構優化配置技術等。配套技術包括作物栽培技術、節水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等。

3.主要形式:“戶建一口沼氣池,人均年出欄兩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

4.經濟效益:

(1)用沼液加飼料喂豬,豬可提前出欄,節省飼料20%,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激發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

(2)施用沼肥的臍橙等果樹,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長量高02多米,多長5~10個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顯增強,生長的臍橙等水果的品質提高1~2個等級。

(3)每個沼氣池還可節約砍柴工150個。

什麼是“林果-糧經”立體生態模式

“林果-糧經”立體生態模式國際上統稱農林業或農林複合係統,主要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間在時空上利用資源的差異和互補關係,在林果株行距中間開闊地帶種植糧食、經濟作物、蔬菜、藥材乃至瓜類,形成不同類型的農林複合種植模式,也是立體種植的主要生產形式,一般能夠獲得較單一種植更高的綜合效益。我國北方主要有河南蘭考的桐(樹)糧(食)間作、河北與山東平原地區的棗糧間作、北京十三陵地區的柿糧間作等典型模式。

主要技術有立體種植、間作技術等。配套技術包括合理密植栽培技術、節水技術、平衡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

我國“農田林網”生態模式與配套技術也可以歸結為農林複合這一類模式中。主要指為確保平原區種植業的穩定生產,減少農業氣象災害,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條件,通過標準化統一規劃設計,利用路、渠、溝、河進行網格化農田林網建設以及部分林帶或片林建設,一般以速生楊樹為主,輔以柳樹、銀杏等樹種,並通過間伐保證合理密度和林木覆蓋率,這樣便逐步形成了與農田生態係統相配套的林網體係。

主要技術包括樹木栽培技術、網格布設技術。配套技術包括病蟲害防治技術、間伐技術等。其中以黃淮海地區的農田林網最為典型。

什麼是“林果-畜禽”複合生態模式

“林果-畜禽”複合生態模式是在林地或果園內放養各種經濟動物、放養動物等,以野生取食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飼養,生產較集約化養殖更為優質、安全的多種畜禽產品,接近有機食品。主要有“林-魚-鴨”、“膠林養牛(雞)”、“山林養雞”、“果園養雞(兔)”等典型模式。

主要技術包括林果種植和動物養殖以及和種養搭配比例等。配套技術包括飼料配方技術、疫病防治技術、草生栽培技術和地力培肥技術等。以湖北的林-魚-鴨模式、海南的膠林養雞和養牛最為典型。

什麼是“稻—魚—禽”生態養殖模式

“稻—魚—禽”生態養殖模式利用中稻收割後長達7~8個月的閑置時間,進行魚禽綜合立體養殖,降低了養魚和種稻成本,從而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

1.田間工程設施。

(1)選擇稻田。要求通風向陽,水源方便,無汙染,排灌自如,田埂堅實,保水力強。

(2)加高田埂。四周應加高加固,使養殖水深平均達1米以上,形成季節性或永久性池塘水體,並依周邊地勢開好避洪溝,以防暴雨淹沒或洪水衝毀養殖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