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農業概述
一、概念
觀光農業是把觀光旅遊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旅遊活動,是為滿足人們對精神和物質需求而開展的,是旅遊業與農業之間交叉性的新興產業。建設觀光農業遊覽基地及項目,可以成為人們觀光旅遊、豐富農業知識、交流農業經驗、體驗農業生產勞動與農民生活、享用農業成果、利用田園休憩健身的場所和農業深層次開發的樣板,從而促進當地綠色產業的發展。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開發農業旅遊資源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產業,它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生活於一體,是把旅遊業與現代農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它既具有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使現代農業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的功能,又具有使生產、生活、生態進行有機結合,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功能,是一種高層麵的現代農業經濟的集中體現,既具有旅遊業和農業產業的兼容性,又具有生產功能和旅遊功能的耦合性,它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手段,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旅遊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追求深層次提升,拓展自身外延和豐富自身內涵的必然產物。
近年來,隨著全球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而且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遊,渴望回歸自然,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鬆自己,農業與旅遊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便應運而生。很多商家也發現了其中隱藏的巨大開發價值,目前,在中國觀光農業搞得較好的單位有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青青世界、金荔科技等。
二、觀光農業的種類
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它的形式和類型很多。根據德、法、美、日、荷蘭等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實踐,其中規模較大的主要有五種:
1.觀光農園。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遊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這是國外觀光農業最普遍的一種形式。
2.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遊場所結合為一體。
3.教育農園。這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台灣的自然生態教室等。
4.森林公園。它是經過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場所,或是經過逐漸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觀係統。同時它也是一個綜合體,它具有建築、療養、林木經營等多種功能,同時,也是一種以保護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為人們提供各種形式的旅遊服務和可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經營管理區域。在森林公園裏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進行森林浴等。
5.民俗觀光村。它是薈萃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民居建築於一體的文化遊覽區。
三、觀光農業興起的客觀必然性
1.改革開放20年,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消費總支出越來越多,按照一般經濟規律人們在溫飽狀態下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業)的物質產品上;在小康時期,人們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加工業)的物質產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上;小康水平以後,人們的消費熱點必然向第三產業,尤其是向旅遊業所提供的非物質產品上轉移。可以說,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觀光農業發展的動力所在。
2.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都市的飛速發展,城市居民緊張的生活方式和狹小的生活空間迫切需要在廣袤的原野、美麗的田園風光中放鬆身心,這種內在需求是觀光農業興起的重要因素。
3.農業在提供物質產品的同時,其生產過程、生物景觀、農事文化等還具有生態、觀賞、教育、健身等非物質性功能。以前人們隻重視其物質功能的開發,而忽視了其非物質功能的利用。隨著人們認識水平和農業開發水平的提高,農業的休閑、觀光、健身、娛樂、度假等非物質性功能必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可以說是觀光農業產生的內在機理,同時也決定了觀光農業必然是現代農業的高級形式。
四、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觀光旅遊在大中城市迅速興起。據不完全統計,1996~1997年已動工和計劃投資在1億元以上的觀光農業項目在7個以上。1998年,國家旅遊局以“華夏城鄉遊”作為主題旅遊年,使“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成了農村一景。現在,以“農家樂”形式的觀光農業在全國範圍內興起,目前,我國觀光農業旅遊項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最為發達,如廣東省,果園觀光旅遊最早出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已有80多個觀光果園,每年接待旅遊者400多萬人,旅遊收入達到10多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