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節水農業,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措施。“十五”計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出,要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因此,要加大政府對於節水農業的投入力度。在某一地區發展節水農業,將會使更大的區域範圍、甚至全國受益,中央和省級政府在發展節水農業方麵,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要把高效節水農業建設,列入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農業綜合開發運行十幾年的經驗表明,它是利用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包括節水農業建設的重要形式。今後,一方麵,要加強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另一方麵,要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對於節水農業的投入。借此,提高農業綜合開發在節水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此外,在一些大江大河的上遊地區,發展節水農業,對於下遊地區具有較強的外部效應。今後,對於大江大河的上遊地區,中央政府應該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借此重點支持其加強節水農業和生態環境建設。比如,利用這些轉移支付資金,對農民的節水投資進行補貼。

2.用市場經濟的眼光,加快節水農業的發展,積極促進節水農業融資機製的創新,盡快建立多元融資機製,調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發展節水農業的積極性。

(1)建立科學的水價形成機製。當前,我國的農田灌溉水價,不到其成本價的1/3。水價太低,不僅助長了水資源利用中的浪費,妨礙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低估了節水農業的效益,製約著節水農業的發展。要加強對水資源的商品化管理,逐步加大力度,提高水資源的價格,直至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製,使水價能夠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及其在農業增產中的作用。要把提高水價、建立科學的水價形成機製,同打破現階段條塊分割的水資源管理體製結合起來。

(2)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融資機製。農業綜合開發運行十幾年來,實行了按比例配套投入的政策,形成了“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資金形成機製;以有限的財政資金(特別是中央財政資金)來引導、帶動了全社會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的投入。今後,在發展節水農業的過程中,對於農業綜合開發的這種成功經驗,應該繼續發揚光大。

此外,各級政府要加大力度,積極改善節水農業的投資環境,吸引民間和海外資本,投資節水農業。鼓勵探索節水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道路,並將節水農業產業化與加快農業組織形式的創新、積極利用資本市場結合起來,積極促進節水農業發展由以政府為主體,轉向以政府為主導,努力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節水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建立節水農業的內在運行機製。

3.加強宣傳力度,從主要強調發展節水農業,轉向將發展節水農業與增強節水意識結合起來。

為了發展節水農業,當前提高水價,勢在必行。但是,水價的提高,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農用水價,容易導致農民負擔的增長。因此,發展節水農業,還必須在水價之外下工夫。

如果說,相對於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現狀,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嚴重不足;那麼,相對於水資源嚴重浪費的現實,我國的農業節水意識更為薄弱。發展節水農業,固然需要注意工程型、管理型措施的運用;但是,提高農民和地方政府的節水意識則更為重要,效果更為長遠。如果農民和地方政府的節水意識能有一個根本性的提高,那麼,農業節水有時就像浪費水一樣簡單。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如果我國的農業節水意識能有比較大的提高,運用當今的技術和方法,農業可以節水10%~50%。

當前,在一些地方,一方麵,農業用水嚴重短缺,甚至人畜飲水也困難,另一方麵,水資源利用嚴重浪費,推廣節水農業困難重重,阻力很大。還有一些地方,節水農業的工程和設施,雖然發展起來了,但卻很少投入使用,對其維護和正常更新,更是無人問津;節水農業的工程設施,其主要作用不是用於節水,而是供參觀和達標評比,“供看不供用”,“投入大、使用少”,“沒有節約用水,但卻浪費了資金,勞民傷財”。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可能有使用成本方麵的原因,但農民和地方政府的節水意識不強,可能是更為重要的原因。甚至有些節水農業工程,從立項開始,就沒有真正指望它能夠在節水方麵發揮多大作用。發展節水農業,需要改變農民傳統的澆地習慣。而這種傳統的澆地習慣,之所以長期難以改變,很大程度上也與農民的節水意識不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