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概述
一、概念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係。它具有生產率高、穩定持續、綜合性、有機性和效益性特點。
講到生態農業,就不得不講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就是指生態係統各組成部分的內部或相互之間,在長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通過相互製約、轉化、補償、交換及適應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協調的動態平衡關係。
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平衡。任何生態係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係,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幹擾。尤其是近代人口大量增加,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幹擾程度和範圍越來越大,生態係統都在不斷地受到人類的幹擾和破壞。因此,生態係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
生態平衡是動態平衡,而不是靜態平衡。生態係統的各組成成分都在按一定的規律運動著、變化著,係統中能量在不斷地流動,物質在不斷地運轉,整個係統時刻處於動態之中。生態係統平衡的破壞,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這類原因引起的生態平衡的破壞。
二、基本內涵
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製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係統工程體係。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三、特點
1.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麵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3.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以及係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4.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汙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四、主要模式
1.以“食物鏈”原理為依據發展起來的良性循環多級利用型模式。
生物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製約,一個生態係統中往往同時並存著多種生物,它們通過一條條食物鏈密切地聯係在一起,如按照食物鏈的構成和維係規律,合理組織生產,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掘資源潛力,節省資源且減少環境汙染。如利用作物秸稈作飼料養豬,豬糞養蛆,蛆喂雞,雞糞施於作物,在這種循環中,廢棄物被合理利用,同時可減少環境汙染。利用食物鏈組織生產的還有作物—畜牧—沼氣循環;作物—食用菌循環等。利用生態係統小生物間相互製約,即一個物種對另一物種相克或捕食的天敵關係,還可人為地調節生物種群,達到降低害蟲、雜草及病菌對作物危害的作用,如利用赤眼蜂對付玉米螟,殺螟杆菌防治稻縱卷葉螟等。
2.根據生物群落演替原理發展起來的時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
根據生物群落生長的時空特點和演替規律,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組織農業生產,是生態農業重要內容之一。采用這種模式,可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使產業結構趨向合理,並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例如,為了讓農副業生產向空間或地下多層次發展,可在田間實行高稈、矮稈作物搭配種植,同時在田間的溝、渠、過道的空間搭設棚架。栽種葡萄、芸豆等爬蔓作物,或可在溫室、蔬菜大棚、專業化生產工廠裏,采用普通栽培、無土栽培等方法,進行多層次生產;還可將種植植物和動物養殖搭配起來等。在時間演替上,可采用間作方式,在同一土地上種植成熟期不同的作物,以充分利用資源。
3.在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下的係統調節控製型模式。
在一個生態係統中,生物為了繁衍生息,必須隨時隨地從環境中攝取物質和能量,同時環境在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也得到某些補給,以恢複元氣和活力。環境影響生物,生物也影響環境,受到生物影響而改變了的環境又對生物產生出新的影響。如果違反這個規律,過度開發,隻顧索取,便會使環境質量下降,資源枯竭。所以生態農業必須通過合理耕作、種養結合來調節控製生態係統,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如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有機和無機相結合,資源利用和保護相結合,促進生態和經濟兩方麵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