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生態農業發展

現狀及趨勢

一、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

根據目前的情況,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本上可以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結構體係:生態農業產出無公害食品,進一步提高後產出綠色食品(A級),再提高後產出有機食品。但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均可直接開發。

要求生態農業的產出達到無公害食品的要求,不僅有利於提高生態農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而且使得無公害食品生產規模化、消費大眾化,其生產過程與環境控製和產品質量要求可以相對較低,旨在全麵改善我國生態環境,提高一般農產品質量,其產品主要是大宗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可生產以國內市場為主的綠色食品(A級),以優質農產品基礎上的生產為主,重點麵向國內中高檔消費者,同時力求達到發達國家一般食品的安全標準。最後,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和生產管理標準,在生態環境和生產過程控製良好的地區,有選擇地生產有機食品。

雖然我國綠色食品的發展起步階段並未納入國際有機食品生產、管理與貿易體係,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和中國特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客觀而公正地說,我國綠色食品體係和發展過程的確具有其獨到之處和創新性,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國際同業人士的承認,但是,問題在於綠色食品要走向世界,全麵打入國際市場,就必須符合已經基本形成的國際上生產、經營、管理特別是市場運行的標準和規則,同時在國內也要與已有的有機食品生產、管理統一起來。

二、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

生態農業在我國發展的曆史並不長,但由於政府的高度重視、科技界的積極探索,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和創新以及生態農業本身的強大生命力,已取得了明顯成就。

1.我國生態農業在內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與技術體係,是對國際持續農業發展理論的重要補充與創新。我國生態農業在其技術體係方麵也具有鮮明的創新特征,它以複合型的技術組合為特征,高度體現了智能及技術密集的特點,符合農業技術由單純物質型投入向以知識、智力、信息為基礎的知識型技術過渡的變革趨勢。

2.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已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達2000多個。20世紀80年代,針對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逐步惡化的趨勢,農業部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並開展了一係列的生態農業試點示範。1993年,農業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科技部、水利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林業局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51個生態農業縣的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分別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別達到734%和605%,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7個百分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生態農業建設加快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步伐,生態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到2000年年底,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區、市都成立了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機構,建立健全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機構。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麵積已達到932萬公頃,總產量1025億公斤。這些農產品的大量上市,引起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賴,也吸引了眾多企業的產業化發展的新熱點。在此基礎上,國家七部委於2000年在全國又啟動了第二批50個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目前,中國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縣、鄉、村已達到2000多個,其中生態農業縣300多個。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生態農業建設已經形成了從國家到省、地、縣較為完善的管理、推廣和技術服務體係,建立了各部門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管理機製,初步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投入相結合的市場運作方式。同時,生態農業建設也逐步走上了法製化軌道,已有21個省、區、市和200多個縣(市)頒布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或辦法,18個省出台了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

生態農業建設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國內外社會各界的關注,國際組織對中國的這一創新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我國走在了世界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前列,已有7個生態農業建設點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保500佳”稱號。我國生態農業建設的蓬勃發展所顯示的無限生命力,證明它已逐步走向成熟,必將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