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好生態農業建設,一方麵要注重總結與推廣我國傳統農業中,適於生態農業的經驗和做法,如合理輪作、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橫坡打優、修建水平橫田等。這些都是廣大農民十分熟悉並且願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麵,要加緊研究與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農業新技術,如為了減少白色汙染而研製的光解膜、生物農藥、生物化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實踐表明,在生態農業建設中,隻有兩個方麵的措施結合起來了,效果才能更好。
三、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為了使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很多國家都對農業生產進行了許多探索,研究出許多理論和模式。比如有機農業、綠色食品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等。可以說這些研究都在某個領域裏,對農業的發展起了一些推動作用,但是,這些農業還不是很完整的農業生產體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出現了生態農業,引起了各國普遍重視,且發展勢頭很快,大有不可阻擋之勢。
從發達國家來看,高投入常規現代農業已暴露出一係列問題,而且無一不與高投入大規模單一經營的農作方式直接相關,因此各國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術,其主要問題早已不是常規農產品的生產,重點是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和其他生態類食品。無論歐美還是日本,都對中國的傳統農業和生態農業十分重視,並加以吸收和引進。
從發展中國家來看,以培育和應用高水肥反應的高產作物(小麥、水稻)品種為中心的“綠色革命”,雖然成效明顯,但並未達到預期目標,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依然存在著生態與經濟的雙重貧困,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深入研究適於當地的外部低投入持續農業,試圖避免發達國家常規農業的生態經濟矛盾,與中國低產區生態農業十分相近。
以此為背景,國際農業研究谘詢小組(CGTAR)所屬的十幾個國際研究中心,都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戰略重點作出了全麵調整,把重點從單純提高生產力轉為包括病蟲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有機肥與有機農作物應用、減少對化肥的依賴、控製水土流失、建立農林牧漁複合生態模式、強化社會經濟政策保障等有關農業持續性的研究方麵來,與中國生態農業探索的技術途徑大同小異。
國外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以及生物動力農業在科學和法律意義上基本是一致的,唯有我國的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在農用化學藥物施用問題上要求不同。國外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產業化發展已經在生產資料、生產標準、生產過程、法規體係、認證體係、標誌體係和國際貿易體係建設方麵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係,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模式。
農產品分常規農產品(施用肥農藥)、環保型農產品(農藥、化肥用量比常規農業低不同比例)以及有機農產品等不同級別。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目前國際有機農業與有機農產品的標準內容基本上很相近,隻是在具體環節和闡述上稍有不同。
農家庭院生態循環經濟
庭院經濟是指農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的空間和各種資源,從事高度集約化商品生產的一種經營形式,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有的以一業為主從事專業化生產,有的種、養、加工並舉,綜合經營,有的利用有限空間發展立體種養業。我國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農村或小城鎮,家家戶戶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可以利用,發展庭院經濟有很大潛力。其重要作用:
1.經濟性。可以利用院落占用的土地資源、利用閑散勞力和不宜到大田勞動的勞力,通過係統組合,使生產中的各種廢棄物得到充分利用,用較少投入獲得比較高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