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概述
一、概念
有機農業是指按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係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係的一種農業生產。
目前,有機農業在不同的國家尚有不同的定義。歐洲國家把有機農業描述為:一種通過使用有機肥料和適當的耕作措施,以達到提高土壤的長效肥力的係統。有機農業生產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礦物質,但不允許使用化學肥料。通過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過化學物質控製雜草和病蟲害。
美國農業部的官員在考察歐洲的有機農業之後,給有機農業下了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即有機農業是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產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係。在這一體係中,在最大的可行範圍內盡可能地采用作物輪作、作物秸稈、畜禽烘肥、豆科作物、綠肥、農場以外的有機廢棄物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來保持土壤生產力和耕性,供給作物營養並防止病蟲害和雜草的一種農業。盡管該定義還不夠全麵,但該定義描述了有機農業的主要特征,規定了有機農民不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有機食品就是在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中符合有機農業的標準,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
有機食品認證指的是為促進食品安全,保障人體健康,防止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由通過資格認可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依據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技術規範,對申請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實施規定程序的係統評估,並頒發證書,批準使用標誌的,稱為有機食品認證。認證以規範化的檢查為基礎,包括實地檢查、質量保證體係的實施和最終產品的檢測。
二、有機農業的特點
有機農業生產是一種強調以生物學和生態學為理論基礎並拒絕使用化學品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機農業的特點可歸納為三點:
1.建立一種多種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產體係。
2.係統內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是相互聯係的有機整體。
3.采用土地(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方法進行耕作。
三、有機農業的發展背景
現代農業的發展所導致的眾多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擔憂。20世紀30年代英國植物病理學家Howard在總結和研究中國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積極倡導有機農業,並在1940年寫成了《農業聖典》一書,書中倡導發展有機農業,為人類生產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有機食品。
四、常見對有機農業概念的誤解
對有機農業的理解,容易產生以下幾方麵的誤解:
1.有機農業就是指不用化學合成物質的農業。
如果把有機農業簡單地說成為“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農業”是不正確的。有機農業強調持續生產體係的建立。不采取任何管理措施的農業生產體係是不能持續發展下去的,因此不是有機農業生產。
2.有機農業就是傳統農業,發展有機農業是在走回頭路。
這一點是絕大多數人初次接觸有機農業概念時最易產生的誤解,也是首先必須澄清的事實。有機農業是由一些科學家、哲學家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生產健康的作物和食品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在世界經曆了“石油農業”帶來的能源、環境和儀器安全危機之後得以大力提倡和發展並超越現代農業思想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它隻有在生物學、生態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在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隻有協調起來才能促進人類進步與發展之後才可能得到認同和推廣。因此可以說,有機農業是人們在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結果,而不是複古和倒退。有機農業拒絕使用農用化學品,但絕不是拒絕科學,相反它是建立在應用現代生物學、生態學知識,應用現代農業機械、作物品種、現代良好的農業生產管理方法和水土保持技術,以及良好的有機廢棄物和作物秸稈和處理技術、生物防治技術上的實踐。人們聽到作物生產力不用農藥、化肥就覺得不可思議,正是現代農業過分依賴化學和工業技術,忽略了環境和生態的體現。
3.有機方法種植的作物產量肯定比現代種植的產量低。
應該承認,在有機農業生產體係建立期間(有機轉換期間),有機作物的產量通常會比常規作物的產量低。但從長遠來看,一旦建立良性的有機農業生產體係,有機生產的作物產量並不一定會比常規作物產量低,整個有機體係的生產力一定高於常規體係的生產力。而且產量高低也是一相對的概念,通過超過係統可承受的外部物資的投入來獲得過高的產量並不是有機農業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