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機農業和作物品質低、營養差。
現在人們通常認為,由於在有機農業生產中不允許使用化學肥料,作物在生長中營養元素供應不夠,作物的生長肯定不好,產品質量肯定差。有機農業強調種植業的平衡,以及有機生產體係內養分的循環和補充,通過有機生產措施培肥土壤肥力,建立持續的作物營養物質供應體係。因此,一旦有機農業生產體係建成,並形成良性循環,作物在生長中可以從係統中獲得充分的完全營養,而常規作物生產通常僅重視少數幾種營養元素的供應,一些作物生長的必需營養物質難以得到補充,導致產品的口味和營養不好,因此有機種植的作物品質不會比常規的作物差,相反有機生產的產品其口感好、味道正。
5.有機食品一定是無汙染,不含化學殘留物質。
食品是否有汙染物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自然界中不存在絕對不含任何汙染物質的食品。隨著高精密分析儀器的檢測限的提高,自然界中即使再優質的食品,也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汙染物質,應該說,有機食品中汙染物質的含量比普通食品低。但有機食品並不是絕對無汙染。強調有機食品的無汙染特性,僅會導致人們過分重視對環境和終產品的汙染狀況的分析,而忽視對整個生產過程的全程質量控製。
6.有機農業生產僅僅是簡單地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的使用。
為了替代化肥,在有機生產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機肥。如果不注意有機肥的科學施用方法和用量,如過量使用或使用時間不恰當,其後果不僅要影響作物的生長,還會影響作物的品質,使作物易受病蟲害的危害,也會造成環境汙染。
7.有機農業勞動力投入多,成本高。
應該承認,有機農業所需的勞動力投入要比常規農業投入多得多,特別表現在利用農業廢棄物時的勞動力投入。有機農業生產充分利用了農業係統的廢棄物,減輕了對環境的汙染,從而減少了社會用於治理環境汙染所花費的費用,減輕了由於環境汙染對人體健康和社會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人們在計算有機農業和常規農業的投入時,往往忽視了這些投入的真正價值。
五、有機農業的國際標準
有機農業的國際基本標準包括以下四方麵:
1.前提條件。
(1)凡標上“有機”標簽的產品,生產者和農場必須屬IFOAM成員。
(2)不屬於IFOAM的個體生產者不可以聲明他們是按IFOAM標準進行生產的。
(3)IFOAM標準包括農場審查和頒證方案的建議。
2.目標(即基本標準的框架)。
(1)生產足夠數量具有高營養的食品。
(2)維持和增加土壤的長期肥力。
(3)在當地農業係統中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資源。
(4)在封閉係統中盡可能進行有機物質和營養元素方麵的循環利用。
(5)給所有的牲畜提供生活條件,使它們按自然的生活習性生活。
(6)避免由於農業技術帶來的所有形式的汙染。
(7)維持農業係統遺傳基質的多樣性,包括植物和野生動物環境的保護。
(8)允許農業生產者獲得足夠的利潤。⑨考慮農業係統較廣泛的社會和生態影響。
3.標準。根據上述框架各國組織必須製定發展自己的標準。采用的方法和技術可采用參考自然生態平衡的某些技術,強調指出禁止使用農用化學品,例如合成肥料、殺蟲劑等。
4.如何使產品成為有機產品。原來不是有機產品,可進行轉換,讓其變為有機產品,在一定時期內按標準要求進行轉換,由每個有機農業頒證機構確定轉換過程的時間,並定期(每年)進行評價,轉換計劃包括:①增強土地肥力的輪作製度。②適當的飼料計劃(養殖業)。③合適的肥料管理方法(種植業)。④建立良好的環境,以減少病蟲害轉換周期時間。
如果產品在兩年之內滿足所有標準則第三年可以作為有機產品出售,對種植業強調以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