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境條件(由頒證組織審查無汙染)。

(2)作物品種選擇,應選適應當地土壤,氣候對病蟲有抵抗能力的品種。

(3)實施輪作(包括豆科作物)。

(4)肥料政策。有機肥返回土壤,保持土壤肥力。禁止焚燒稻草,氮肥必須是有機、頒證組織應對產品的硝酸鹽含量加以限製,引進的肥料要審查,人糞要防治病蟲害等。

(5)害蟲管理。要保護天敵,提倡生物綜合防治,禁止使用合成殺蟲劑。在畜牧生產中禁止使用人工荷爾蒙和其他增產劑,從非有機農業組織購入的飼料不得超過10%~20%(根據牲畜的種類而異)。此外,不得采取虐待牲畜的生產方式。

(6)雜草的處理:用預計栽培技術來防治,限製生長(例如合理的輪作、種植綠肥、平衡施肥管理等),使用物理除草方法,禁止使用除草劑、生長刺激劑。對養殖業、畜牧業強調禁止使用飼料添加劑、生長素、開胃藥、防腐劑等。

綜合以上標準,概括起來強調一句話:禁止使用農用化學品,提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和管理。

有機農業的發展趨勢

一、發展背景

20世紀,在傳統農業麵臨饑餓和需求增加的挑戰的時候,存在著兩大思潮影響著農業的選擇和發展。

1.受機械論的影響,單純追求土地生產量的提高。人本主義的思想支配並形成現代常規農業,又稱化肥農業或石油農業。在過去幾十年裏,隨著新知識、機械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和運用,農業發生了質的變化。工業化的化肥、農藥、助長劑(荷爾蒙)的介入,甚至被濫用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之中,大量的人工合成的化學鹽分被農作物吸收,農業產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農產品的原有品質被這些鹽分破壞,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化學鹽分和荷爾蒙嚴重地影響並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農業生產體係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與自然不和諧的負麵影響,如土壤板結、沙化,物種減少等。

2.有良好生態和環境意識的農民,在保留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不是以人為本,而是站得更高更遠,立足於以大自然為本,以天地人合一的觀點,關注於人類的責任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開發實踐著生態友好、可持續發展的有機農業生產方法。這種方法以土壤、菌物、植物、動物、人類、生態係統和環境的動態互相作用為基礎,最大限度地依賴當地可獲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自然生命循環。生態環境意識、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未來的充分思考造就了有機農業存在、發展。

如今,這些農民被自豪地稱為“有機農民”。和沿襲幾千年的傳統農業以及現代常規農業的農民的最大區別是,有機農民不僅以健康的方式生產著高質量的人類必需品,而且還擔負著促進人類、社會和自然進化、發展的艱巨重任。

1982年的全球性的實踐證明,有機農業係統與其他農業係統有顯著的區別。而且,有機農業係統更有競爭力,在減少副作用的同時為人類提供最優質的農產品。與常規農業係統相比,投入減少30%~70%,產量提高25%以上。

二、國外有機農業發展概況

從世界範圍看,目前有機食品的銷售量還不到食品銷售量的1%,但其發展速度相當快,而且銷售潛力相當可觀,有人預測在21世紀初,全球有機食品銷售量占全部食品銷售量的5%。但不同地區有所差別,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多數人還在解決溫飽問題,有機農業的發展相對較慢;而在眾多發達國家由於人們對這個問題認識較早、投入力度大,再加上國家給予相關政策來支持和鼓勵農民進行有機農業生產,因此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有機農業發展得比較快,如法國大約有5%的農場專門從事有機食品原料的生產,有機食品市場占整個食品市場的5%,嬰幼兒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機食品;歐洲其他國家從事有機食品生產的農場在2%~3%之間,90年代初已注冊登記專門從事有機食品中加工的工廠有1716家。美國幾乎在所有的連鎖店都銷售有機食品,有1/3的美國人會購買有機食品,1980年,有機食品銷售額為7800萬美元,估計2000年為60億美元,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民以每年12%的速度遞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個有機農場,有機食品的市場規模將由1990年的300億日元發展到2000年的3500億日元左右,年增長率為30%左右。

三、國內發展概況